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神經」會「衰弱」 嗎?

這是黃先生第四次自行辭職,這個工作只維持了三個月。父母很不諒解,認為他是好逸惡勞,不肯務實。鄭先生則委曲地申訴自己「神經衰弱」,只要一用腦力就會頭痛頭昏,容易疲倦,注意力沒法集中。上司交辦的事作不好,被長官一念就頭腦一片空白,什麼事都記不起來。這是老毛病了,當年大學連考了三年都名落孫山就是因為有這病,當兵時也飽受同儕長官排擠。好不容易退伍後混了個專科畢業,到現在快三十了,工作不順利,連個女朋友都交不到。家人又不體諒,時時罵他裝病:「怎麼你熬夜上網玩連線遊戲時就一點不會神經衰弱了?」硬要他來看精神科。
其實黃先生多年來一直在看病。他全身一直病痛不斷,看過多少醫師,都治不好。醫師們的診斷從憂鬱病、精神官能症、人格障礙都有。深入晤談後他終於說出自己從青春期起就幾乎每天自慰。高中時某位老師警告大家不要自慰,說那會「傷害身體,戕害腦力,考不上大學」。他後來果然沒考上大學,也因此歸罪自己沈溺於自慰才得了這怪病,這病也害他一生都不如意。黃先生自述直到兩年前看到某中醫診所報紙廣告對「神經衰弱症」的描述:「自慰過度,精血不足,傷腦敗腎,無精打彩,全身無力---」,才恍然大悟,認為自己得的正是「神經衰弱症」。他也曾花了不少錢吃了一段時間中藥,效果不佳。他猜想是自己一直不能戒除自慰的緣故,但每當挫折之時,又不由自主去自慰。這次在父母主導下來到精神科門診,他要求醫師能給他根治這十多年的老毛病。

「神經」真的會衰弱嗎?其實「神經衰弱」通常是指精神容易興奮和腦力容易疲乏,同時常伴有情緒煩惱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狀。此病的主要特點是大腦高級神經中樞和自主神經的功能失調,所以不僅病人自覺症狀繁多,精神負擔極重,常服藥仍自覺無療效,以致於情緒緊張、焦慮、煩惱、睡眠不足,更有食欲不振及免疫功能下降,而常併發其他疾病。
「神經衰弱」這名稱由來已久,雖然由於精神疾病診斷觀念的變化,目前國際精神醫學界已不再使用它作為診斷項目,但在我國一般民間、大眾媒體、及中醫界仍廣為使用。在一般的觀念裡,神經衰弱的症狀可分為下列三大類:
(1) 精神過度興奮而思緒紛亂,不由自主地胡思亂想,注意力不集中,容易疲勞。
(2) 情緒經常處於煩惱、生氣、以及心情緊張。患者常因為小事情緒失控而爆發憤怒,事後又後悔自責。
(3) 常有頭痛、頭昏、失眠及記憶力減退等大腦功能紊亂的症狀,也可能出現循環、消化、內分泌、代謝及生殖系統等功能失調的症狀。
整體說來「神經衰弱」患者的身體症狀多以自主神經系統的症狀為主,真正求醫檢查時又找不到特定的病因,使患者常在各醫院各科門診之間遊走。由於許多身體疾病和精神疾病,例於憂鬱症、焦慮症等,均有上述類似症狀,因此需要善加鑑別。
治療策略首先要確認診斷,而根據診斷的不同,除了運用抗焦慮劑與抗憂鬱劑以改善心情外,更必須加強心理治療,增強對自我價值與生活目標的認同。這類患者的人格結構常屬於壓力因應不良的類型,遇挫折常採退縮畏避、依賴他人、甚至被動攻擊的不良策略,而更造成生活的失敗。因此認知心理治療很重要,像黃先生受困於「自慰會傷身敗腎」的錯誤認知而自責自卑自暴自棄,更需要諄諄教導正確的身心知識,協助調整工作與休息的比重以達到身心平衡,重建生活目標與實務可行的努力步驟。這類患者不宜長期休息或是住院療養,否則像鄭先生這樣接受了「病患角色」而自認有病,反而縱容自己不再努力,會造成長期的工作不適應。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常見精神病治療模式簡介

國內現有的常見精神病治療模式簡介如下:

(1)各醫院一般精神科門診與獨立精神科診所:診治輕微的躁鬱症與憂鬱病,追蹤督導緩解期精神分裂病的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

(2)精神科急性病房:由於設備完善人力充裕,專責收治急性發作的精神分裂病、躁鬱症、嚴重憂鬱病、與物質濫用的嚴重病患。治療目標是危機處理避免患者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處理其干擾行為,並找出最有效的治療方式與藥物。
(3) 慢性復健病房:症狀部份緩解的精神病患者已無需住急性病房,但即刻出院又還有疑慮,則可暫住慢性復健病房,待病情完全穩定後出院。慢性復健病房還可提供社會和生活功能極度損害的慢性精神病患長期庇護之所,除了有專業醫療人員監督藥物服用,也能施與生活訓練與復健,避免患者功能迅速退化。
(4)居家治療:針對社區中無病識感、拒絕就醫、家屬又無力帶至醫院就醫之慢性精神病患者,當其受症狀影響出現干擾、自傷自殺、攻擊破壞等行為,而妨礙社區安全之時,由醫療專業人員至患者家中訪視,給予及時適當處置。同時協助申請社會資源及醫療轉介,以幫助患者得到最恰當的治療與安置。
(5)日間病房:它雖然名為「病房」,卻是只有「床位」沒有「病床」,患者白天到日間病房接受專業職能訓練,晚上回家與家人相聚,二者都能兼顧。日間病房提供慢性精神病患者各類復健課程,以改善其認知功能、社交技巧、與職業功能,作為患者完全回歸社區的過渡。對於較嚴重的非精神病性疾患(如:強迫性疾患、恐慌症),它也能提供深入的治療課程。
(5)社區復健中心:提供社區中患者休閒活動場所,患者經由參與團體生活可學習合宜的社會行為。

(6) 康復之家:有些患者病情穩定但缺乏家庭支持,獨自生活又有問題,國內許多公私立的康復之家提供患者居住場所,讓他們能在社區中立足並有精神醫療專業人員督導長期用藥,提供專業諮商服務。目前康復之家多半由社會福利補助生活費用,健保給付醫療費用。

(7)庇護性工作場:針對慢性精神病患者的職業訓練,它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幫助個案作好重返職場的各項準備。藉由輔導員的輔導,培養患者的工作意願,使其建立良好工作態度,習得足夠的工作技能。訓練內容包括職前評估、求職訓練、職場習慣的培養、就業的訓練、就業輔導評量等。
  
(8)民間義工團體:例如「康復之友協會」、「自閉症家屬聯誼會」、「恐慌症愛心會」等,也能扮演病患及家屬與醫療體系之間的橋梁。

介紹精神病的治療

精神病是腦功能障礙的表現,必須給予藥物或其他身體治療以修正失調的腦功能。但患者的家庭、職業、社會各領域的功能無一不受精神病所影響。所以提供患者心理與行為治療、職能復健治療、家族治療,更能全面協助患者因應長期精神病帶來的生活困境。

(一)藥物治療

(1)抗精神病藥物
一百年前患者若罹患了精神分裂病等精神病,精神醫學界只能束手無策的看著患者一天一天地功能敗壞下去。 1950年代晚期才發現chlorpromazine能有效緩和精神病發作時的症狀,開啟了抗精神病藥物的時代。「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包括haloperidolchlorpromazine等老藥,作用是阻斷腦中多巴胺作用,臨床已使用數十年,能有效緩解多數精神病症狀,但仍有易鎮靜、錐體外副作用(肢體僵硬、靜坐不能、吊眼斜頸、流涎)、與抗膽鹼作用(口乾、便秘、排尿困難、視力模糊)、遲發性運動異常等難以忍受的副作用。近年來clozapine帶動了一群所謂「不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上市,包括risperidoneolanzopinequetiapine等新一代藥物,它們主要作用機制是調控多巴胺與血清素等多重神經傳導物質,除了治療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的療效不輸傳統藥物,對於懶散無動機、情感過於淡漠、不參與社交等負性症狀也有幫助,因此雖仍有易鎮靜、易發胖、泌乳激素增加等副作用,仍成為目前治療精神病的主流藥物。值得一提的是clozapine對於其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療效特別好,可惜有時會發生白血球過少的不良反應,必須定期抽血檢驗,限制了它的廣泛使用,此藥目前屬於第二線用藥。
只要給予足夠劑量的適當抗精神病藥物,大多數精神病患者都能得到某些程度的症狀緩解,之後仍應長期使用抗精神病藥物以維持療效,但其中一半即使繼續治療症狀仍會復發。對於無病識感而不合作服藥的患者,急性期可以肌肉注射有強力鎮靜作用的短效抗精神病藥物或鎮靜劑,長期維持治療則可選擇每二到四星期予以注射長效型針劑。

(2)抗憂鬱劑
針對躁鬱病、憂鬱病、精神分裂病、或其他精神病患者可能出現的憂鬱症狀,抗憂鬱劑都有相當的療效。
抗憂鬱劑可分為三大類:三環抗鬱劑、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最有名的叫百憂解)、與單胺氧化酵素抑制劑(MAOI)
三環抗鬱劑會造成鎮靜作用與「抗膽鹼作用」(包括口乾、便秘、排尿困難、及視力模糊)SSRI類藥物雖沒有抗膽鹼作用,但仍有頭痛、噁心、腹痛腹瀉的問題。而使用MAOI類藥物的患者除了有思睡、口乾、和視力模糊等副作用外,必須避開起士類富含tyramine的食物,否則會造成頭痛甚至高血壓危機。各患者對不同藥物的副作用敏感性各不同。所以臨床上常考量不同副作用來選擇抗憂鬱劑。

 (3)心情穩定劑
心情穩定劑包括鋰鹽及carbamazepinevalproate等多種抗癲癇劑,都能預防及治療躁鬰症,對急性躁狂發作有效,也適用於情感型精神分裂病、抗憂鬱劑無療效的憂鬱病。只是鋰鹽的治療有效血中濃度與中毒濃度之間的範圍很小,稍一過量則會鋰鹽中毒,患者會震顫、腹瀉嘔吐、構音困難、及步伐不穩,嚴重時會意識不清及癲癇,延誤救治時有生命危險。所以在開始鋰鹽治療前後都應定期抽血檢驗血中濃度以調整劑量。carbamazepine似乎對於發病頻繁的躁鬱症患者特別有效,但可能造成胃腸道不適、頭暈等副作用,特別要留心少數特異體質的患者會過敏反應而產生剝皮性皮膚炎。

(4)抗焦慮劑、鎮靜劑、與助眠劑
針對精神病患者,臨床上為了鎮靜、減輕焦慮、與助眠,經常使用Benzodiazepines類藥物。短效型Benzodiazepines類安眠藥不會造成次日昏沈感,但停藥時比較容易有戒斷效應,因此這類藥物應該短期使用以減少耐受性。非Benzodiazepines短效型類安眠藥(zopiclone)即無耐受問題,目前使用很廣。長效型Benzodiazepines類安眠藥適用於夜眠易中短或易醒的個案,缺點是第二天易有宿醉現象。diazepamlorazepam是最常用於精神病患者的抗焦慮劑,也可用於協助酒癮患者戒酒時緩和酒精戒斷的身體不適。長期使用Benzodiazepines後突然停用會促發戒斷症候群,包含異常焦慮、疲累、易怒、手顫抖、無胃口。一次服用大量Benzodiazepines則有呼吸抑制而死亡的危險,若合併飲酒危險性更增高。Buspirone則屬非Benzodiazepines類抗焦慮劑,它沒有鎮靜作用,也不會造成依賴、成癮、或戒斷,在服用過量時還算安全,但仍有頭痛、噁心、頭暈等副作用。

(5)其他常用藥物
抗膽鹼作用劑如artaneakineton等藥物能紓緩傳統抗精神病藥物造成的錐體外症候群,必要時醫師都會讓患者服用。Propranolol等交感神經拮抗劑有助於降低焦慮與減少抗精神病藥物引發的靜坐不能,也很常用。便秘或解尿困難也是常見藥物副作用,而需給予軟便劑與協助解尿藥物。

(電氣痙攣治療
針對嚴重憂鬱病、躁狂狀態、精神分裂病急性發作、拒食等嚴重患者,電氣痙攣治療的療效極佳。但除非患者屬於精神衛生法規範的嚴重病人,並得到精神科專科醫師與法定保護人的認可,否則應先取得患者的書面同意。患者在接受治療前一晚起應予禁食,施行時先靜脈注射麻醉劑讓患者睡著,再將電極置於患者頭皮的一側或兩側,通過直流電使誘發癲癇發作,以發揮治療效果。患者偶會抱怨治療後記憶變差,曾有報導發生骨折副作用,但臨床上極罕見。電氣痙攣治療的發明早於抗精神病藥物,其實它是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可惜因為大眾觀感不佳而少採用,目前屬於第二線治療。

 ()心理治療
過去一直認為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患者不太有效。但精神病常造成很大痛苦,患者對自己的病大都缺乏病識感,治療的副作用常帶來不舒服;因此很重要的是針對病人及其照顧者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提供支持、建議、再保證、及教育,讓他們對於治療者建立信任和信心,並能合作服藥。這種支持性心理治療能補足身體治療的不足。

()行為治療
精神病患者發病時會出現不當或干擾的行為,功能逐漸退化後可能無法自我照顧,此時需運用行為矯正技巧,急性期能減少行為干擾程度,長期目標則在增進其自我照顧能力。

()復健治療
對於慢性精神病患者,應著重於讓病人成功的復健以回歸家庭與社區。由於精神病全面影響個人的情緒與行為表現,使患者的社會互動、工作技能、與自我照顧的功能變差,包括日常生活訓練、職業能力訓練、人際關係訓練等復健訓練能幫助他們恢復部分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器質性精神病 簡介

器質性精神病即指:有明顯影響腦部功能的身體疾病或物質使用造成有妄想幻覺混亂行為等精神病症狀的精神病,可區分如下:

()物質使用誘發的精神病
  
王小弟國中畢業在家呆了一陣子,看見招船員的小廣告,也想賺大錢,就瞞著家人上了遠洋漁船。那知船上真的很辛苦,整天忙不完的工作。同事半勸半騙下也跟著吸安非他命提神。幾星期後王小弟漸漸變的沈默寡言,顯得擔心害怕。這日他突然大吼大叫,提著漁义要找船長算帳,說船長唆使一大堆人在罵他,要害死自己。制止後被五花大綁,船長只得提早返航將王小弟送醫。醫師了解病史後,說王小弟是吸食安非他命導致了急性精神病發作。

許多物質因為能夠影響腦部功能而被濫用,常在中毒與戒斷狀態下引發幻覺與妄想等精神病症狀。酒精、安非他命或搖頭丸、大麻、古柯鹼、鴉片類、強力膠、鎮靜安眠劑等在中毒狀態下會發生精神病,但有酒精與鎮靜安眠劑在戒斷狀態下也會造成精神病發作。少數慢性酒癮的患者會發展成酒精性幻覺症,即使未酒醉或戒斷而意識清明之時也持續有聽幻覺, 這是因為大腦已有不可逆的病變,但患者通常自知這是不正常的現象,而會瞞著親友。 除酒精外,台灣最常見的是安非他命濫用引發的精神病,它以人聲幻覺與被害妄想為主要特徵,臨床上與精神分裂病的急性發作幾乎無法分辨。其餘強力膠、古柯鹼、大麻類臨床上也不罕見,因而所有的精神病初發個案都應該先確實排除物質濫用。 雖說只有部份物質使用的人誘發了精神病,而停用物質後部份患者的精神病症狀即可緩解,但仍有不少患者發展成終身揮之不去的慢性精神病。物質濫用者應引以為戒。

()身體疾病或臨床藥物造成的精神病
  
曾小姐不到二十歲就診斷出來罹患了系統性紅斑性狼瘡。長期以來一直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這日在上班時她突然大哭大鬧,語無倫次,一會兒要大家放過她,別再害她了,一會兒又吵著要和某小學同學結婚,聲言對方就在門外喊她。曾小姐被緊急送醫,內科看不出所以然即照會精神科,因為不能判斷是系統性紅斑性狼瘡惡化牽涉到大腦才如此,或是類固醇引發的急性精神病,而收住院治療。

胡先生原先是老師,個性溫和,家庭幸福。但最近數個月常有頭痛,但吃點止痛劑也就過去了。這幾星期胡先生突然像變了個人似地一直找太太的麻煩,罵太太偷人,還在飯菜中下毒想害死全家,有人勸解他就指控一定也是同一夥要害自己。直到胡太太被痛打了一頓才報警送胡先生到急診。入院後檢查,發現胡先生的腦瘤已相當大了,異常的言行原來是腦瘤作祟。醫師開了器質性精神病的診斷書給胡先生辦資遣

以上是兩個實例說明一項事實:只要是會影響到腦部功能的身體疾病或臨床用藥,都可能引發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除了腦中風、腦腫瘤、癲癇等腦病外,甲狀腺、副甲狀腺、腎上腺等機能亢進或不足等全身性內分泌疾病,血中酸鹼度或電解質異常,肝腎心臟疾病,及紅斑性狼瘡等自體免疫疾病,都有可能牽連腦部而造成精神病。而可能造成精神病的臨床藥物更是多到不可勝數,所幸並不常見。與精神分裂病相比,它們的視幻覺與嗅幻覺更常見,也常合併其他神經學病徵,很少只單獨出現精神病症狀,因此鑑別診斷尚不算困難。所有初發精神病的患者,都應該接受完整的身體疾病評估,排除是身體疾病或臨床藥物造成的精神病,以免延誤病情。

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簡介

雙極性情感性精神病簡介如下:

莊先生原是警察,今年因曾與報案民眾口角而被投訴,年底考績被打了乙等。他十分憤怒,找主管大吵了一架。被勸回家後,十分激動,憤憤不平,後來竟連續幾晚都不睡,一會兒要寫陳情書給總統,一會兒又打電話給電視台要爆料,轉眼又遷怒大罵家人。此刻的莊先生似乎變了一個人,精力充沛,不睡也不累,不吃也不餓。 他不停說話,內容快速變化,情緒激躁不安,起伏很大。原先節儉的他竟去刷卡買了支十幾萬的手錶。這日他駕車闖了紅燈而發生擦撞,他下車就毆打對方成傷。鬧上警局上了新聞,而由家人會同警察強制帶來急診。醫師說他正處於狂躁狀態,必須立即住院。

「雙極性情感性疾患」俗稱躁鬱症,其特徵是既有躁狂發作又有憂鬱發作,通常發作後仍可恢復原先功能水準。躁鬱症的遺傳因素很重要,患者通常在20歲左右發病,病程延續多年,但隨著年紀增長發作的頻率會減少強度也會和緩。約百分之一的人一生中會罹患此病。

躁狂發作則通常在面臨生活壓力之後突然發生,此時患者似乎變了一個人,心情高昂或易怒,精力充沛,不睡也不累,不吃也不餓,性欲也大增。這段時期他們的講話又多又快,不停轉換話題,讓人跟不上他飛躍的思路。此時他們作事不能專注,活動量增加但東弄西弄又一事無成。嚴重的患者有時會短暫出現幻覺或妄想。

憂鬱發作的症狀則正好相反,心情低落,無精打采,不說話,思緒變得緩慢無比,看事情無理性地悲觀,常整天臥床不起,什麼事也不做。嚴重憂鬱時甚至會有自殺念頭或真的去自殺。

躁鬱病的本質即是不定期的反覆躁狂與憂鬱發作,這一切並非患者所能掌控。長期藥物治療雖能減少發作頻率及發作時的嚴重程度,但一再發病實不可免。所以長期來說躁鬱症和精神分裂病一樣,患者的社會功能還是會受到嚴重損害。

認識妄想病

認識妄想病:

洪先生沒有停車位,幸好家中附近有個荒地很少人停車,他每天下班就把車停到固定位置,為了地面不平還自己花錢舖上水泥。。近幾天竟然有輛車搶著停那個位置。洪先生很生氣,旁邊不是沒有地方,為何偏要停這一塊我花錢舖的地方。洪先生在車上貼了紙條「請尊重他人停車位」。怎知對方置之不理,繼續搶停車。洪先生氣不過,這日就用噴漆噴了對方車子,第二天對方就回敬割花了洪先生的愛車。洪先生氣壞了,守著對方的車子到他出面,大吵了一架,,最後大打出手,對方被打的頭破血流,警察趕到制止,雙方都提出告訴。之後展開冗長的法律訴訟,洪先生一審被判傷害罪,他不服上訴又被駁回,生氣那警察筆錄造假偏袒對方,又懷疑法官拿了對方的錢才作出如此不合正義的判決,就控告警察偽造文書,控告一審法官瀆職。從此他的生活就被就些訟案占滿了。妻子親友都勸他息事寧人,他堅拒。弄到後來,原先的職業因為表現太差也丟了,洪先生索性連老闆也告了進去。妻子受不了,與他離了婚。洪先生每天氣憤難消,把我害成這樣,法院難道是你開的,就不信告不倒他!再加告他一條公然侮辱,要求三千萬精神賠償費!

洪先生可歸類為妄想病中的訴訟狂。妄想病以系統妄想為主要臨床表現, 但患者並沒有明顯可見的腦功能障礙或腦病,其妄想也不是受到幻覺或異常情感狀態所驅使。 患者在妄想系統以外的生活各層面都還正常,行為也沒有奇特之處,但只此妄想即已顯著損害患者的生活功能。可見到各式各樣的妄想內容:有的自認才華出眾,發明著作等身,他人嫉羡才迫害自己,而到處興訟(誇大妄想與被害妄想);有的毫無緣由卻堅信伴侶不貞,甚至傷害殺人(嫉妒妄想);有的堅持某名人與自己相愛,不停騷擾對方(愛戀妄想),有的堅信自己身體有臭味或變形而到處求醫(身體妄想)。藥物治療對於妄想病的效果很差,這或許反映了心理因素才是妄想病的重要病因。

精神分裂病的病因及影響因素

精神分裂病的病因及影響因素有下列各項:

(1)遺傳
雙胞胎與領養研究顯示精神分裂病具有相當的遺傳性。一般人群罹患精神分裂病的盛行率約為1%,而雙親中有一人有病則子女的罹病危險可達10%,父母皆有病則更高達25%。但縱使遺傳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攣生子,精神分裂病的共同發病率也只有50%,可見遺傳無法完全解釋精神分裂病的病因。

(2)心理創傷
有人主張心理創傷才是精神分裂病的病因。他們主張精神分裂病的症狀是個人生活經驗的產物,是他在應付不了的生活困境中,創造出來的特殊生存策略。早期創傷經驗會使此人發展出過度的自我防衛,日後在壓力下即心理崩潰而以精神分裂病症狀來逃避壓力或退回幼年期心理狀態。

(3)腦病變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異常
研究顯示部份患者的腦室擴大或腦中特定部位尺寸變小或變大,但仍找不到與疾病本身的明確關聯性。目前認為與各類精神病最密切相關的是腦內各種神經傳導物質。安非他命促使腦內釋放大量多巴胺而會產生精神病症狀, 多巴胺拮抗劑能緩和精神分裂病的症狀,都讓人猜想是腦內多巴胺太多造成了精神分裂病。其他多種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等,也有學者猜想與精神分裂病有關,但都缺乏直接證據。許多腦部疾病會造成類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正符合目前精神醫學界的主流想法:腦病造成精神分裂病。

(4)家庭社會文化因素
我們的身心深受家庭社會文化各種因素所影響。雖然不同種族文化的人群中精神分裂病的盛行率大致相當,可見社會文化因素不是造成精神分裂病的直接原因,但它卻塑造了發病時的臨床表現內容。社會文化的變遷帶來宗教科技道德政治等價值體系改變,也影響了精神分裂病的症狀與亞型比例。移民面臨文化衝擊確會增加發作精神分裂病的危險;性保守的年代,色情妄想與混亂型都很常見,反映了性壓抑在發作精神病時的反彈;都巿化高的國家,妄想型的發生率遠高於緊張型的與混亂型,反映了疏離與競爭的人際關係;而被控制妄想中控制來源近年也由神鬼轉向電波或外星人,宗教妄想的減少。都反映了傳統宗教衰微而科技進展的結果。

各類精神分裂病簡介與臨床實例

功能性精神病意指無法找到明確器質性病因的精神病,以精神分裂病為代表:

精神分裂病是一組以思考過程混亂、幻覺妄想、情感表達異常、行為舉止怪異等為臨床特徵的症候群。它常好發於青春期及成人早期,那時大腦正進入生命中第二度的加速發育期,某些人即會因為遺傳因素或強烈壓力造成的身心不平衡而於此時發病。通常在一段「變得怪怪的」的前驅期之後,才發病並受到關注開始接受治療。患者發病早期最受人注目的常是聽幻覺、思想或行為被控制或其他怪異妄想、思考能力的障礙、混亂無序的言行、僵直怪異的身體姿勢等「正性症狀」,這也是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標的。但到了疾病後期多數患者的正性症狀已不明顯,造成傷害最大的反而是缺乏驅力與動機、社會退縮、思想及語言貧乏、情感淡漠與情感表達不一致等「負性症狀」,這或許反映了大腦不可逆的傷害。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發病之初常抗拒治療。精神分裂病的病程變化很大,有些患者一生中只發作一次,大多數患者會一再發病而且表現與之前類似的正性症狀,症狀嚴重度則變得越來越輕。精神分裂病的預後並不一致。約三分之一經治療後勉強能維持社會職業功能,約三分之一無法自我支持生活但可不干擾而與家人同住,約三分之一的患者終將功能敗壞到無法自我照顧日常生活,而需他人完全協助或送入安養機構,患者此時與重度痴呆已無法分辨。早期藥物治療並規律長期服用,雖能減緩患者退化的速度,但很難完全治癒,更難達到未發病前預期的人生目標。疾病拖累讓患者原先預期的人生目標無法達到,有些患者會在絕望之下自殺。


以下是各類型精神分裂病的實例與解說:

(1)短期反應性精神病
劉先生是大二學生,春假參加系裡辦的海濱露營,這活動也邀了友系許多漂亮女同學參加,男生們都為之精神抖擻。結束當晚的離別沙灘營火晚會上,劉先生刻意坐在心儀數日的某小姐一旁,盤算著怎麼樣才能要到電話並約日後再見面。美中不足的是另一側坐了一位學長,看來也打著同樣的主意。晚會熱烈進行著團體遊戲,劉先生一失神被罰表演,他想正好賣弄本事唱首拿手的情歌示意,正當他對著營火投入的唱著,猛然發現怎麼每個人都在捧腹大笑,順著眾人目光他一回頭,原來那位假想情敵正在他背面擠眉弄眼演著默劇,當他瞥見心愛的姑娘也不顧形象哈哈大笑著,不知怎麼一個踉蹌在沙灘上滑倒了,眾人更是樂壞了。劉先生又羞又氣,自顧先離開了。眾人回到帳篷時,卻發現劉先生神情恍惚,正對著月亮比手劃腳自言自語,喃喃說的話都太過支離破碎眾人都聽不懂。好友去牽他回帳篷時,劉先生卻凶惡地推打對方,嚷著:『你罵誰?你以為我是誰?』眾人制止不住,鬧了好久,輔導老師只得送劉先生去醫院急診住院。打針又吃藥不到一星期劉先生就完全恢復了正常。他回憶當時狀況只剩一些模糊印象,別人描述他當時的醜態他還不信。

心理壓力引發短暫類似精神分裂病的症狀表現,此即短期反應性精神病。這是情緒急劇變化引發腦功能暫時性失調所造成。患者之前完全正常,急性發作精神病,可以有幻覺、妄想、緊張性症狀或混亂行為,但多數治療後幾天到幾星期即完全恢復,只有少數會病程慢性化成為真正的精神分裂病。

(2)緊張型精神分裂病
張小姐20歲,高職畢業後即進入一家電腦公司任打字員。她的外貌平凡,個性內向,一直不曾有男友。不久前公司新進一位年輕的男工程師,在公司未婚女性中引起一陣騷動。前日這位男工程師商請張小姐幫忙打一份私人文件,之後請她吃了一頓飯。眾姐妹為之閒言閒語,但後來就沒有下文了。某日一位女同事跟張小姐神秘兮兮說看見該男工程師與眾人皆不識的女孩携手逛街,張小姐強壓抑心中的失望,表示根本沒什麼。之後張小姐上班時即疑心大家都在背後譏笑她,而自我隔離,不與所有的人應酬。不久,她開始聽到同事們在議論她,走到那裡都擺脫不掉這擾人的說話聲音。某日,她在家中大聲喧鬧,語無倫次,父母接近時還出手攻擊。張小姐被強制送到醫院。當時她目光呆滯彷彿凝視著虛空,對外界刺激完全無反應,獨坐椅上幾個小時都不語不動,全身僵硬。她被診斷為急性精神病發作,目前處於緊張狀態。由於她拒食拒藥,醫師只得緊急施與電氣痙攣治療,數日後她開始講話,舉動也比較正常,可陳述一直有聽幻覺。

這是個緊張型精神分裂病的個案初發病時的臨床表現。緊張型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核心症狀是運動性行為的顯著異常。有的患者呈現木僵狀態,此時自發性的動作與活動大為減少,並出現不自知而完全拒絕他人指令或模仿他人的動作,有時會固定某種姿勢或如黏土般任人擺佈怪異姿勢,有時甚至長時間完全不動。另一些患者會身心皆處於極度興奮狀態,此時他們不停說話吼叫,但似乎是針對內在的刺激,因而內容混亂無法理解,他們的行為則極度躁動甚至暴力,有時會傷人傷己;少數患者則發病時會在木僵與興奮兩種狀態之間週期性轉變。

(3)混亂型精神分裂病
方小妹15歲,在校功課中等,原先個性就有些孤僻。某日放學回家在公車上被同校幾個男生開黃腔調戲,回家後即悶悶不樂,父母關切才吞吞吐吐說出來,父母非常生氣,雖然方小妹強烈反對,還是去學校理論,但也查不出是那些人。方小妹又羞又氣,拒絕去上學,幾日後漸漸聽到好多男生女生在譏笑自己,她開始自言自語,有時獨自儍笑。這日她突然脫光衣服跑到家門外馬路上,又跳又唱,家人制止時則奮力抵抗,胡言亂語,完全變了一個人,而被家人帶來急診。住院中方小妹的言行顯得十分幼稚,有時濃妝艷抹,到處露骨地糾纏異性,但個人衛生又奇差無比,更不停自語自笑,十分干擾。

這是個混亂型精神分裂病的個案初發病時的臨床表現。混亂型精神分裂病好發於青春早期,又名「青春型精神分裂病」,其特徵是患者的言行明顯退化到生命早期,不知自制又十分混亂。其幻覺與妄想常屬片斷,內容缺乏一致性。患者常有思考過程的障礙,其行為則缺乏目標與規劃,活動量雖夠卻常只是瞎忙,與人互動則粗俗無禮,甚至捉弄他人為樂。患者的情感表現淺薄,有時有不適當的情緒反應,忽怒忽喜,忽哭忽笑。治療效果常不佳,病程容易慢性化。


(4)妄想型精神分裂病
徐先生26歲,大學畢業即任職於一家貿易公司。上個月課長出缺,想不到發佈新職時他竟敗給另一位較資淺的同事。徐先生表面上仍若無其事,但心中總是有些不平。漸漸地他覺得同事們的表情似乎都帶著些憐憫與幸災樂禍之意,想找人講清楚自己其實不在意,但總覺難以啟齒。那日在辦公室,突然有個陌生人進來,把自己的分機電話換了一台。他問怎麼回事,對方說公司全面更新設備。果然其他同事的分機也換了。那晚他將入睡之前突然驚醒,一下子恍然大悟:『原來有人一直在竊聽我的電話,怕自己發現才急忙換電話,還把別人的也換掉來掩飾。是誰呢?一定是那個新課長,但他為什麼這麼作呢?後面一定有人指使。對了!舊課長升組長,他一定之前有不可告人的事怕我升課長會暴露出來,才千方百計整我。』徐先生立刻辭職,又找到另一家貿易公司,但才兩星期他即感覺不對勁:『那些傢伙怕我洩密,新公司一定有他們的同伙在。』徐先生又慌忙逃回家,連半個月的薪水也不要了。幾日後他漸漸開始聽見耳邊有人在竊竊私語密謀陷害自己,衝到窗邊卻找不到人,把耳朵塞住,那聲音卻越發凶惡。徐先生十分害怕,不敢再出門,整天躲在家中,疑神疑鬼,草木皆兵,父母催他出去找工作,他也懷疑父母是否也被那些壞人收買了,甚至懷疑是否真正的父母已被壞人殺害,現在的是冒牌貨。在一次與父母爭執後,他拿菜刀威脅父母,喊著:『你們要把我怎麼樣?為什麼不放過我?』父母嚇壞了,召警把他送醫住院治療。

這是妄想型精神分裂病的典型臨床表現。妄想型精神分裂病的特徵是不合理而無法撼動的妄想,以被害妄想或誇大妄想最多見,患者發病年齡比較晚,通常已完成學業並成家立業。 患者除了妄想及相關聯的幻覺外,其餘的認知功能、情感反應與行為通常都還算完好。患者病前通常個性即較多疑防衛, 容易在重大生活壓力或挫折之時發病。他們常沒有病識感而拒絕治療,因而病程起伏不易完全好轉。急性期他們深受妄想影響而會失去理智判斷,偶而可見因此傷人自傷,但慢性患者雖然仍抱持著妄想,但因已學會不對著別人堅持妄想內容,反而較少出現危險行為。許多慢性精神病院的患者自得其樂的堅持自己的妄想,但卻順從地長期住院。

(5) 情感型精神分裂病
徐女士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國中任教職。學生很皮,教的很辛苦。這天在校又累又煩之時,某位家長竟為了件小事找上學校來理論,徐女士一時氣不過,就和家長大吵了一架。第二天就有民意代表來關切,校長也找徐女士懇談,要她與家長道歉。她在同事力勸下只得忍氣吞聲道了歉。之後幾天就覺氣憤難平,整晚睡不好。這日她在教室聽見有人在外面小聲責備她有失師道,氣憤的衝出去,卻找不到人。徐女士破口大罵,驚動全校,誰都勸不住。之後一星期,她幾乎整天找人訴苦,不睡不吃,十分亢奮。要求學校把那隱藏播音器找出來,『連我家也裝了,幹什麼嘛』。鬧了一星期,學校請她家人帶她去看病。住院半個月後完全康復。怎知半年後又一次不知什麼小事觸動,徐女士堅稱又有人在暗處窺伺並罵人,不假躲回家中,半個月不出門,整天臥床,不說話也不理人,後來還曾試圖上吊,家人只得再送醫。五六年間發生了近十次,家人只得為她辦了資遣。

徐女士每次發病時,除了有妄想幻覺等精神病症狀外,還同時有明顯的躁狂症狀或憂鬱症狀,這是情感型精神分裂病的特徵。這些症狀並非物質濫用或身體疾病所造成,單獨以精神分裂病或躁鬱症都無法完全涵蓋,而只得歸類於這個介於二者之間的診斷。由遺傳研究與治療結果論,此病仍與躁鬱病比較接近,長期而言預後也比其他各類型的精神分裂病好些。

(6)單純型精神分裂病
羅先生是名校名系畢業生。當年他聯考高分進入大學時,在隣里間頗風光一時,不料大三起功課即一落千丈。當時他並沒有什麼重大生活壓力,卻逐漸把自己封閉起來。常翹課在宿舍睡覺,原先在社團很活躍此時也完全退出活動。他不再關心成績、家人、朋友,甚至不關心自己,不理儀容及個人衛生,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原先的女朋友很快就吹了,他也不在意。期中考幾乎滿江紅,面臨退學危機,父母得同學暗中通報趕來,一看怎麼半年不到這孩子整個變了一個人。急辦休學,四處求醫,各醫師的診斷也莫衷一是,從精神官能症、憂鬱症、到神經衰弱都有。羅先生對看病吃藥都很順從,其實看來他並不在乎。一年後復學,在同學幫助下,他勉強畢了業。此後他一直沒有工作,沒有朋友,也幾乎沒有什麼有意義的活動,生活十分懶散。他白天睡覺,晚上看電視或像遊魂般在外閒逛。他一直不曾有過幻覺,也沒有明顯的妄想,情感表現對一切都很冷漠。

這是個典型的單純型精神分裂病患者。生命驅力與認知功能持續惡化,卻又沒有幻覺妄想等強烈精神病症狀,正是單純型精神分裂病的特徵。它很可能是腦部早發性發育異常所造成,多在青春期或成年早期發病,然後持續惡化。較輕微的患者仍可與家人同住或從事簡單工作以自養,但嚴重患者則最終必須養護收容或流落街頭成為遊民。

精神病發作時的症狀表現

精神病發作時的症狀表現大致區分如下:

(1)感覺與知覺之障礙
錯覺與幻覺最為常見。
錯覺是針對實質存在的外源刺激所產生錯誤的知覺,有些錯覺屬於生理性,例如黑色衣衫使人皮膚看來較白;有些屬於心因性錯覺,例如草木皆兵與杯弓蛇影;這些都還算正常。
幻覺即多屬病態。幻覺是在沒有任何外源刺激下非意願地產生錯誤知覺,但它們被患者經驗為透過感覺器官而來的知覺,不是內心的意念或幻想,也不是錯覺,患者對此深信不疑。在精神病最常發生的是人聲幻覺,雖然並無他人與其對話,患者卻自以為聽見了說話聲:有的像是自己的聲音在覆述自己的想法,卻又不是經由自己口中說出;有時像是另一人不停對著自己嘮叨,或批評或讚揚;有的聲音則像幾個人在評論著自己的一切,內容常是肆無忌憚地誇獎或批評。患者常受人聲幻覺內容影響而高興、憤怒、或害怕,或沈醉於虛幻世界而自語自笑或比手劃腳,讓外人看了覺得此人言行怪異。聽幻覺應是腦中的思考過程經由目前還不清楚的機轉,誤觸動了產生聽覺的神經路徑,讓患者無法分辨聲音來源是外來或內部產生。其實聽幻覺內容完全反映了此人內心的思想,所以不會客家話的患者就只能聽到國語或閩南話的批評聲,作錯事而自責的患者受心情影響聽到眾人在譏笑自己,單戀成瘋的男子會聽到心儀對象讚美自己的聲音而樂不可支。
此外在各類精神病偶而會發生視幻覺、觸幻覺與身體感覺的幻覺,它們常合併有物質濫用或腦傷等腦病變。例如酒瘾患者戒斷期常發生視幻覺,滿地打不存在的蟑螂;古柯鹼中毒的患者因觸幻覺而拼命揑抓皮膚,想要挖出鑽在皮膚下的小蟲。
某些正常生理狀況容易讓人誤認為幻覺。人們正要入睡或正要醒來時常會發生鮮明如電影般的幻覺;夢境內容雖然片斷零亂,醒後也常都忘記,但作夢當時卻似乎感覺相當真實;疲倦注意力差時容易聽錯或看錯外界刺激而產生錯覺,例如夜間驚醒時把掛著的長袍誤認為小偷闖入。這些都是正常生理現象,不必擔憂。

(2)思考過程與認知能力的障礙
思考是觀念之間建立連結的過程,是以語言形式進行。思緒的變化能夠引發知覺、情感、意志的運作過程,這三者又回饋影響思考過程及思想內容。
腦功能出現障礙時,思考過程可以出現各類型異常表現:
聯想速度過快時各種意念在腦中飛躍,一個想法還未結束,另一新想法又浮現,表現於患者的言語快又跳躍,難以抓住要點,這在躁狂狀態最多見。
聯想速度過慢時思潮如同牛步般舉步維艱,時間過了很久思緒仍停在原處,這在憂鬱狀態及慢性精神分裂病最多見。
聯想過程不能連續,有時突然中斷,有時莫名其妙跳到另一主題,造成語言重複或破碎。或思維的主體感受異常,患者以為自己的思想被他人控制甚至抽離,或他人將自己不想要的思想強加進來。這些在精神分裂病最多見。
妄想是精神病最常出現的思想內容障礙。妄想的定義:無法撼動的錯誤信念或意念,基於不合理的證明方式而建立,被主觀堅信,並且與此人的社會或文化背景不相稱。周遭的人幾乎無人認同患者妄想的內容,也不能理解這不合理的信念是如何發生的,更無法以說理來勸服患者改變這錯誤的堅信。
妄想的發生有時是患者為了解釋某種其他精神病理現象(如幻覺、譫妄)的後果,這或許還可被理解。但很多精神病人最初妄想的觸發,也許是別人一句無關的話,或回憶起過去一件無關的小事,或根本沒有觸發因素,即突然發生妄想。之後此妄想種子即萌芽成長,形成牽連廣泛的妄想系統。觸發之時患者常處於腦功能障礙狀態,但之後即使腦功能恢復,或許是心理因素讓患者拒絕承認錯誤並自我合理化,而使妄想延續並茁壯系統化。
妄想的內容千奇百怪,可分為:被迫害妄想、關係妄想、嫉妒妄想、身份辨識妄想、被控制妄想、誇大妄想、宗教妄想、愛戀妄想、虛無妄想、罪惡或無價值妄想、慮病妄想等。有的患者認為情報單位在跟蹤監視自己(關係妄想與被害妄想),有的相信自己的胃腸已在體內腐爛(虛無妄想),有人相信自己是上帝次子(誇大妄想),有的深信從未見過面的名歌星暗戀著自己(愛戀妄想),有的堅持伴侶正在欺騙自己(嫉妒妄想)等等。患者開始也許會試著表達這些想法,甚至受妄想驅使而作出干擾他人的事,但更多見的是患者在表達時屢次被他人譏笑為「瘋話」,之後即選擇沈默。其實他們從未放棄這樣的想法,或許因為腦功能障礙失去明辨的能力,若承認自己的想法荒謬會帶來更大的痛苦,因而保留為自己私有的秘密了。

(3)情感異常
各類精神病患者可以表現各類型的情感異常。
躁狂狀態下患者的心情極度高昂或易怒,精力增加,不睡也不累,不吃也不餓,性欲也大增。患者思緒變快,不能克制的多話,狂喜樂觀,自尊心膨脹或自大狂,判斷力顯著異常,和平時相比判若兩人。嚴重的患者有時會短暫出現幻覺或妄想。
憂鬱狀態下患者的心情悲傷沮喪,低自尊,有罪惡感,對一切都失去興趣,不想講話,排斥社交,甚至喪失了情緒感受與表達的能力。憂鬱狀態下各種生命驅力都會降低,食欲與性欲極度降低,睡不好又清晨早醒,缺乏精力也容易疲累。這些都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職業與家庭功能,心情極度低落時,患者會陷入絕望之中而不試著掙扎,常有自殺意念或甚至真的試圖自殺。憂鬱狀態可發生於憂鬱病、躁鬱病、及少數精神分裂病。

情感表達不合宜也是精神病的特徵,在談論親人死亡時卻面帶微笑,針對他人平常的早安問候卻勃然大怒,有時發生少見的怪異情緒,如極度狂喜,針對小事而不合理極度擔憂,無緣由而痴笑或哭泣等。這些都反映了精神病患者思考與認知能力的崩解,他們無法以大眾認可的方式來表達其內心情緒。這在精神分裂病最多見。

(4)言語表達異常
精神病患者表現各式各樣的言語異常。
躁狂患者非常多話,言語跳躍,讓人跟不上;憂鬱患者則沈默少語。精神病發作時患者的言語常缺乏邏輯連貫性,雖充滿了字句聲音,但令人茫然不知其意,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有些患者使用許多成語或晦澀文字,或其至自創只有他自己理解的全新字彙,但卻脫離了一般的意義。有些患者會不恰當地重複使用某些字彙,有些會在回答問話時模仿問者的話,好像回音一般。有些則說話極為簡短,用電報式語法片片斷斷地表達,讓人極力猜測。有些嚴重患者甚至完全不說話,他們可以持續緘默幾小時甚至幾天。少數慢性精神病患者可以幾年不說話,或只重複同樣的字句。

(5)行為異常
精神病患者可以表現各式各樣的行為異常。急性期的患者有時變得極度興奮或狂亂,甚至造成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傷害。但更多見的是行為活力與自發性都下降,而呈現社會退縮。極嚴重時進入「緊張狀態」,患者可以一動不動臥床幾個月,目光呆滞,不言不食,對外界刺激完全不回應。也常有行為怪異與不可預期,動作變得不協調,而看來笨拙與僵硬。有些患者有獨特的作態舉動,例如說話前儀式性清三下喉嚨或入門前頓足幾次。或像小丑般不合宜的作鬼臉或模仿他人的動作。
急性的患者有些會看來喪失對自己動作的自主能力,有時無條件完全服從他人給予的動作指令,嚴重時會發生蠟樣彎曲,即任人將自己的身體擺弄成怪異甚至不舒服的姿勢而保持很久,有時又不管合理與否完全拒絕執行他人的要求,甚至作出相反的動作。有時又重複作同樣的動作。
慢性患者則行為舉止逐漸脫離社會規範,他們不理個人衛生而外觀顯得髒亂。說話舉止粗魯,完全不理會他人的感受,當眾脫衣甚至手淫,顯得道德敗壞。

精神病的定義與分類

現代精神醫學主張:精神活動(心靈)是腦部生理功能之外顯,精神活動的內容反映了外在客觀現實。精神異常即是腦功能障礙的表現,表現於客觀現實的扭曲。

對於精神病(psychosis),現代精神醫學的診斷觀念大致如下:各種不同病因造成腦功能的急性慢性障礙,使得患者在知覺、思想、情緒、言語、行為等各方面出現顯著異常,造成整體功能大幅下降,即屬於精神病。相對於焦慮、生活適應障礙、人格障礙等精神官能症,精神病的臨床表現已超出一般人的經驗所能理解,患者通常沒有病識感而排斥治療,所造成的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功能損害也遠更嚴重。

依病因及症狀之不同,各類精神病大致可分類為功能性精神病與器質性精神病兩群。「功能性精神病」包含精神分裂病、妄想病、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腦部並沒有明顯的結構性異常,但腦功能已出現障礙。「器質性精神病」患者的腦部已有結構性病變,或身體其他疾病已明確影響腦部運作,或因物質使用或臨床藥物影響腦功能,而造成精神病症狀。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四)自己或親友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要怎麼辦?

我怎麼知道家人或朋友可能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嚴重的創傷事件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先決條件。固然多數創傷事件顯而易見,嚴重度也很容易評估,例如天災、戰禍;但有些創傷事件則可能隱晦不明,例如被強暴者許多只在暗夜哭泣而不求援,像案例二的麗芳。重點在於必須敏銳察覺到這位親友的言行有重大變化,此時要以同理心表達關懷,讓他()吐露心事,才能找出所遭遇的創傷事件。但並非所有遭遇創傷事件的人都會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若親友出現如前描述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此時即應勸導並陪同至精神科門診或輔導機構求助,讓專家據以判斷親友的症狀是否足夠嚴重到符合「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異常表現,以進行必要的治療。

如果我的親友得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怎麼辦?

急性期最重要的是傾聽,鼓勵他(她)表達內心的情緒與感受。不要急著給建議,能夠把情緒說出來就是最好的復原良藥。協助他(她)評估當下的問題,並找出適當解決方式。實質上協助災後重建或危機處理,如幫忙收集資訊與尋求資源。之後才鼓勵他(她)儘快恢復原先的生活秩序與作息,但尊重他(她)復原的步伐,不要太過強勢的建議或指導。同時應監控他(她)免於作出過度的反應,如躁動、自傷行為、酗酒等,若出現這些情況,就該尋找專業人員協助處理。

自己遭遇到嚴重創傷事件要怎麼辦?

初遭遇嚴重創傷事件之後,必然茫然失措。很可能經歷麻木、否認、痛苦、憂、的心理過程。因應之道,在急性期應該和有耐心而可靠的親友吐露心事,或找心理專業人員協談,這有助於紓緩緊繃的情緒。可求醫使用抗焦慮劑、助眠劑,可迅速得到放鬆的效果。心理上慢慢必須接受這創傷事件已確實發生,必須收拾殘局,縱有千頭萬緒,也要靜下心來分析問題,先從最重要、較容易完成的部份著手,不要一次處理太多事。保持與親友的聯繫,不要孤立自己。儘可能接受親友的關懷與協助。千萬不要用酒精或毒品來逃避現實。儘快恢復生活秩序與作息。規律運動,規律飲食,規律作息,照顧好身體。如果各醫院精神科都能提供你很好的專業諮詢與身心照護。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重大天災人禍如地震、空難、強暴、嚴重燒燙傷、車禍等,都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因此每個人都可能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由於每個人的體質與心理素質不同,有些人也許可以安然度過危機,有些人則一蹶不起長久受折磨。平日多強化自己的親友支持系統與心理素質,或許可以幫助自己萬一遭遇災難時能勇於面對,而順利走出危機。災難不可怕,只要我們有一顆相愛的心,互相扶持,彼此幫助,必然能夠安然度過。

(三)人們遭遇到嚴重創傷事件之後,通常會出現那些情緒反應與行為?

(1)人們遭遇到嚴重創傷事件之後,通常會出現特殊的情緒反應與行為,但是時間長短與表現強度則因人而異。它們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發生於危機衝擊當時和之後不久,情緒反應十分強烈,可能包括天災人禍中人們有時表現英勇的行為,奮力解救自己或其他人的生命財產,合作無間以協助他人存活和復原,例如921震災中米行老闆開倉賑濟災民、平日膽怯者卻奮勇救出受困的鄰人。在這個階段中,最重要的資源是家人、鄰居和各種緊急救難者,協助的方式是陪同從事危機處理,如救災、性強暴後續驗傷報案等工作。 


2)第二個階段通常在災難之後的一星期到幾個月不等。可能會出現可能會出現等心理症狀,頭痛、胃口改變、消化問題等生理症狀也很常見。個案會從家人和朋友當中退縮,對於未來的焦慮感升高。另一方面,失去所愛之人的倖存者與性強暴受害者都會發展出非理性的罪惡感(要時我那時作了些什麼就好了),並強烈想要與其他人分享這段痛苦經歷的感受,或許這種相濡以沫、禍福與共的感覺能和緩他們的自責。這個階段最佳協助方式是具同理心的傾聽與陪伴。


3)災難的第三階段通常在一年前後出現,此時因為災難的損害無法彌補,而產生感受。例如九二一災民發現生計無著是長期現象而無法一直依靠重建計劃救濟,或倖存者體會到所愛親人絕不可能再回身邊。在這個階段,受難者沈溺於自己的痛苦,不再與他人分享心中感受。此時因絕望而走上絕路的危險性最高,專業人員的協助因此十分重要。 


4)如果順利,受難者最後也許能夠,進入最後一個階段。這可能要花上許多年,有些個案可能永遠無法達到這一階段。此時受難者瞭解到,他們遭遇的災難是無法消失的冷酷事實,他們終於要面對並設法解決災難帶來的許多問題。他們體會到要想重新回到災難之前的生活,不論是重建家園、重建事業、或找回生活安寧,大部份還是要靠自己。親友的陪伴與支持將是他們心靈重建的重大支柱。

(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簡介

什麼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一個人在經歷極度的創傷壓力事件之後,產生極度害怕、無助、或恐懼感受的反應並造成此人的功能受損而且持續一個月以上,即符合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有人要問:和男女朋友分手後心裡很難過,這算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嗎?究竟要怎樣程度的壓力事件才會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呢?
依據定義,造成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壓力源必須十分重大,遠超過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自己或家人遭遇到戰爭、地震火山等天災、車禍火災等人禍、及被強暴殺傷等,如此強烈的創傷事件才會造成嚴重心理打擊。像考試不如意、失戀離婚、損失錢財等,初看之下頗讓人難過,但是一般生活中不難見到,與前述各嚴重創傷事件相比,則又微不足道了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主要的症狀有三大項,若持續都將嚴重損害個案的社會、家庭與職業功能。介紹如後:
(1)創傷事件相關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出現在腦海和噩夢中,使痛苦經驗重現。例如前文案例四的怡君常作土石流又來了的惡夢、案例五的強尼甘心投身賭場一再重新經驗到戰俘營中的俄羅斯輪盤賭局。
(2)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當時的重要片段。例如案例二的麗芳不記得被強暴的詳細經過,也不願努力回想;又如案例一的小雲貌似堅強而不願提及往事。
(3)無法入眠、注意力不能集中、與容易發怒。例如案例三國興變得經常精神緊張、睡不著、聽到大的聲響便想奪門而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對患者身心會造成那些影響?
1.情緒感受的影響:震驚、恐懼、悲傷、生氣、罪惡、羞恥、無力、無助、無望、麻木、 空虛、以及喪失快樂及愛之能力。
2.
認知能力的影響:困惑、猶豫、無法集中注意、記憶力喪失、不想要之回憶、自責。
3.
身體的影響:疲倦、失眠、身體疼痛、身體緊張、心悸、噁心、食慾改變、性慾改變。
4.
人際關係的影響:無法信任、無法親密、失控、覺得被拒絕、被放棄、退縮、工作問題、學校問題。
5.發生明顯的情緒障礙或精神疾病,例如重度憂鬱病、焦慮症、物質濫用、反社會行為、或其至自殺。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常見嗎?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通常在創傷事件發生後一個月甚至一年才發病,創傷事件越嚴重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率也越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集中營的生還者中,75%有此症狀;針對美國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其終身盛行率可達30%,但數年後則降至一成以下。一項針對遭性強暴女性受害者的研究顯示,事故發生當時或之後不久,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率可達五成,數年後逐漸降至5%10%

921大地震對中台灣造成空前的打擊,陽明大學研究團隊在災後的六個月及一年半針對重建區倖存者之追蹤,發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重度憂鬱症的發病率均維持在10%上下,而且二者經常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一般來說,
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當中,5%到75%會發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好在隨著時間過去會漸漸改善,事件發生幾年後,患者的比率即小於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