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9日 星期五

"趨近精神科病患────個案解析"譯序

趨近精神科病患────個案解析(Approach to the Psychiatric Patient────Case-Based Essays)
是由  John W. Baarnhill, M.D.主編,2009年出版的一本好書。合記圖書出版社委託我評估有無翻譯出版價值,我瀏覽過覺得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本精神科參考書籍,因此說動了莊宗運、希雅特、劉彥平、段永章、陳興剛幾位醫師,共花了一年時間將其譯出,現已由合記出版,即將上市.謹將原書譯序列於後。
 
譯序

現代醫學分科越來越細,使得每位醫療人員只能專精其中很小的一部份,而常有見樹不見林的問題。在其他醫學分科,病患的問題經常只被化約為病變的器官系統,醫療人員幾乎都只致力於處理「真正的」身體問題,不碰其它,也因此面對病患時常抽離自身感受,只圖保持客觀中立。只有精神科強調全方位了解病患,生物心理社會各面向都要顧及。因此患者不再是主訴與疾病的載體,而是有身份,有家人,有七情六欲,會與你產生移情反移情互動活生生的人。每位病患都是一本等待閱讀的小說,趨近他就是閱讀他的人生;他的人生可以讓你在乎,可以讓你為之情緒起伏。或許這就是精神科從業者的特殊紅利吧!我們不必看八點檔肥皂劇,不必看小說電影,從我們日常接觸的各樣精神科個案中,就能體驗到這紅塵中的多樣人生了。
這大半年來譯者全心投入本書的翻譯工作。那孤傲的紐約巿退職消防隊長,為維護殘餘的自尊而悍拒保命的截肢手術;那考試失敗的華裔女醫學生,自毀前程的各種行徑是在吶喊著什麼?癌末即將辭世的母親,不憂慮自己的病情,卻掛心那慢性精神分裂病兒子的未來際遇;那童年曾受性侵害的女老師,性壓抑只能在酒後暫時解放,卻在心理治療中與治療師產生強烈心靈激盪;那母親驟逝的少女,如落巢雛鳥,憂鬱重擊下如何才能走出自殺的陰影?這些本書描述的個案,明明是虛擬的,卻又看來如此真實,讓人感動。在這段時間裡,他們的影像常縈迴腦際。本書給譯者帶來不少啟發,體認到趨近病患不但需要聰明的腦,還要敏感的心、對人生的好奇、以及樂於助人的意願。所以在臨床工作時,將會以新的眼光觀照所接觸的個案,他們的背後都有著動人的故事吧。尤其現在精神科的現實面,不論精神病、憂鬱症、或各類焦慮症,皆以藥物治療為主流;而藥物難收效的人格疾患或物質使用疾患,則因難處理而常被醫療人員避之惟恐不及。心理社會治療雖然不當紅,精神從業人員所受的相關訓練也越來越不足,但未必意味著它們不被我們的患者需要。翻譯本書過程中,更讓譯者體會到,全方位了解病患之後,也要能提供全方位的協助;心理社會介入的價值,絕對不比藥物治療差,這將促使譯者更努力補強心理社會治療的認識與實踐,也建議讀者將此作為臨床努力的方向。
我們的譯者群都是現職的精神科專科醫師。在這漫長的一年中,他們在每日繁忙的臨床工作中,還要抽空翻譯這本堪稱博大精深的好書,為此譯者要特別感謝他們的不辭辛勞。本書是由莊宗運醫師初譯第三、七、九章,及第五章後半;希雅特醫師初譯第二章及第八章;劉彥平醫師初譯第四章及第五章前半;段永章醫師初譯第六章;陳興剛醫師初譯第十章;孔繁鐘醫師初譯第一章。初譯稿皆由孔繁鐘醫師依據原文逐字審稿,統一譯名用法及文字風格,再交回原初譯者審視提供意見,最後由孔繁鐘醫師定稿並負所有文責。本書如有疏漏誤譯處,尚請讀者不吝指正。

孔繁鐘 99-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