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0日 星期日

偶發性失眠

  每次聯考時,報紙都會報導有些考生在考試當中因體力不支暈倒考場。我都會直覺判斷:他們前一晚一定緊張而失眠了。我自己就有同樣的親身經驗:當年聯考前夕,原先每日讀書到深夜的我,卻遵照親人囑咐,九點不到就提早上床。結果雖一再告訴自己:『今晚關係重大,非睡著不可。』,可是越怕睡不著反而更緊張,一夜輾轉難眠,直到天將亮才迷糊睡了一陣子。第二天就有些頭重腳輕,好在進了考場後還是能打起精神。一天考試,也撐了下來。但當晚即覺得睏倦難忍,早早就上了床,一夜熟睡,第二天上考場時已恢復了精神。多年後朋友間聊天,發現許多人都曾在聯考前夕失眠,緊張嘛!

  這是個好例子。幾乎每個人在某些狀況下,都曾經有過一兩天的短暫失眠。原因各異,可能是身體因素,例如午睡過長、白天喝多了咖啡或茶、感冒頭痛鼻塞腰酸等;可能是讓心情沒法保持平靜的心理因素,例如考試前夕緊張、晚上與好友聊天過晚、貪看午夜驚悚影片等;也可能是一些環境因素,例如剛換了新寢具不適應、臥房冷氣故障、旅行在外認床等;也可能根本找不出什麼特別理由就睡不著了。

  第一次失眠的時候,很少有人懂得該怎麼應付這種狀況。躺著總是睡不著,既恨自己為何『連睡個覺都不會了』,又擔心『這樣下去會不會一夜都睡不著,那明天該怎麼辦』,心裡越來越慌,神智倒越發清楚起來,腦海中千思萬緒,開始如走馬燈般上下翻騰不止。一會兒告訴自己:『再躺躺,說不定馬上就睡著了』,而一再調整睡姿、數羊、深呼吸;一會兒又想『起來走走會不會好些』,於是上洗手間、踱方步、喝熱牛奶;這麼多努力,結局都是一樣:整夜輾轉反側,躺的腰酸背痛,頭暈眼花,感到十分挫折。

  失眠夜痛苦難熬,第二天精神當然不濟,不過並不像失眠當時的百般擔心,體力還不致差到影響了平日的生活作息。但是次晚必然十分睏倦而一夜好睡,這樣補上一覺,精力就能完全恢復,身體健康並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那麼應當如何應付這短暫的失眠呢?

  首先要了解:偶發的短暫失眠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自然現象,不是病!一晚不睡也不會拖壞身子,或造成什麼了不得的後果。要了解那急於想睡著的焦慮,反而是順利入睡的最大障礙。所以如果臥床一兩小時還沒順利入睡,就應該意識到今晚看來正是久違的「失眠夜」了。這時應立即起床,做好縱使整晚不睡也不害怕的心理準備,心平氣和從事一些安靜又不傷神的活動,來利用這額外的自由時間:例如閱讀書報雜誌、上網清理信箱處理拖延已久的回信、戴上耳機聽音樂或聽英文教學、玩個數獨或拼圖----。這樣做能幫助你忘了自己正處於失眠的困擾中,而心情平靜下來不再焦慮。不知不覺地你將感到睏倦,這時才臥床通常很快就睡著了。如果二度上床一小時後仍不能入睡,不宜繼續臥床讓那焦慮滋長,還是起床活動等待睡意才是。要時時提醒自己:「一晚上沒睡也沒什麼了不起,現在反而是賺到的自由時間,好好利用吧!」總之,心情平靜才有順利入睡的可能

  有些心急的人會服用安眠藥物以立即入睡,甚至有人選擇喝酒來促眠。作者並不完全反對這種作法,但運用時機必須講究。如果第二天確實有重要約會而需要立刻入睡,此時一顆短效型的安眠藥或許有必要;但先決條件是並未受到失眠影響而驚慌或擔憂,若心情不能平靜,即使吃了安眠藥或喝了酒,也不可能睡著。在起床從事如上述安靜活動一段時間後,心情已放輕鬆,此時吃一粒安眠藥再上床,或許就能生效了。

  也許你曾聽說過許多促進睡眠的偏方:數羊、按摩特殊穴位、熱水浴、熱牛奶、磁力枕----。這些方法有人覺得有效,有人則毫無改善。其實並沒有什麼方法對失眠絕對有效,因為睡眠的最大敵人是心情焦躁,處理的重點是失眠時保持心平氣和,靜靜等待睡眠的自然來臨。事後還要檢討造成失眠的直接原因,是那杯晩餐後的咖啡嗎?是睡前才檢討當月開支而夫妻鬧的彆扭嗎?今後就要避開這類狀況,以免重蹈覆轍而再失眠。

淺談失眠

現代都巿人最渴求的,大概就是辛苦工作一天後的一夜安眠了。但是那些有失眠困擾的人,日間勞心勞力,夜裡仍不得安寧。如同兩頭燃燒的蠟蠋,長期失眠之後,他們的工作能力、社交活動、生活樂趣等都受到很大的傷害,更深深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

  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兩次失眠的經驗:考試或求職面談前夕太過緊張,晚上喝多了咖啡或茶,看了深夜恐怖的電視影片心有餘悸,外出旅遊換了睡眠環境不習慣,有時甚至沒什麼特別理由就睡不著。失眠夜通常痛苦難熬,第二天的精神自然大受影響,不過次晚好好補上一覺,也就過去了,不會有什麼後遺症。

  許多人都有過持續一段時期每晚都難以入睡。這類短期失眠大多數發生在遭逢重大生活壓力之時,例如:工作挫折、婚姻危機、橫越換日線的旅行、自己或親人罹患重病、或懷孕婦女末三個月時期等。在這段時期,白天雖然身心疲憊,夜裡卻求安睡而不可得,的確十分痛苦。有些人會為此尋求醫療協助或自購安眠藥服用,以暫時解決失眠問題。通常當生活壓力紓解後,身心恢復平靜,即能恢復原先的正常睡眠形態。

  暫時性失眠或短期失眠並不足懼,但是長期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家庭或人際關係緊張、或生活作息方式妨礙睡眠,常使得一時的失眠問題延續,成為難處理的慢性失眠。這一些人長期處於失眠的痛苦中,他們似乎早已忘記一覺到天明的滋味,每晚上床對他們而言是最殘酷不過的刑罰。失眠已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份,成了一種痛苦的生活方式。他們整日一副睡眠不足模樣,白天昏昏沉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學業都大受影響,晚飯後就開始擔心當晚能否順利睡著,雖然為此作了許多努力:溫水浴、靜坐、熱牛乳、安眠藥物----,戰戰兢兢上了床,結果依舊無法入眠。輾轉反側,越躺越慌,直到天將破曉才半睡半醒打了個盹,卻又到了該起床工作的時刻。

  這些都屬於「失眠」。
  失眠涵蓋許多層面,因而難以精確定義。在此概略定義「需治療的失眠」如下:
(1)上床後三十分鐘以上仍無法入睡,並為此感到十分焦慮。
(2)夜間醒來的時間超過三十分鐘,或整晚總睡眠時數少於六小時。
(3)白日感覺十分疲憊,並有心情不佳與一般功能變差。
(4)每週超過三晚上,並持續數個月出現上述情形。 

  一般而言,每十個人就有兩個人常常為失眠所苦,另兩個人則現在仍偶而失眠,另一個人則過去某段時間為失眠困擾。這個數字比幾十年前要高出不少,在都巿化越明顯的地區,住民失眠的比例也越高。這些現象都印證了「失眠是現代化帶來的文明病」的說法。

  「失眠」只是一種症狀,並不是特定的疾病名稱。不同的人會以不同的理由抱怨「失眠」,但他們失眠的形態、強度、頻率、造成原因、以及對白天功能造成的影響等各方面差異甚大。許多身體疾病與精神疾病都會影響睡眠,評估失眠時不可忽視了可能的潛在病因。抽煙喝酒使用鎮定劑或毒品,更嚴重妨礙正常睡眠。除了這些身體因素,擔憂焦慮憂鬱等心理因素,或不良睡眠習慣與錯誤認知等行為因素,都會對失眠的形成與持續造成重大影響,因而精神科醫師對失眠的治療,會採取「因材施教」方式,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治療不同類型的失眠病人。除了給予助睡眠的藥物之外,還要協助患者建立正確的睡眠觀念、提供安睡的一些訣竅,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與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其早日脫離失眠之苦。

睡眠的奧秘

(這篇文章曾於人間福報發表過,現將其置於我私人部落格,供有心人士參考)
  

現代人的生活忙碌又緊張,每條神經無時無刻都繃的緊緊的,生活就是一場永不休止的競賽。如同耗盡能量的電池必須再充電,人們每日疲憊的身心,也只有在一夜安眠後才能恢復過來。但是許多人卻受到各樣睡眠問題所困擾,身心健康嚴重受損。可惜一般人對於睡眠的了解相當貧乏,有關睡眠生理與睡眠障礙,大家應該多加關注。

我們的感官知覺、情緒反應、思想行為,都是大腦功能的外顯表現。現代腦科學認為腦子是所有精神活動的物質基礎,所謂心靈與自我意識,都不能脫離大腦而獨立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腦心理論」,而睡眠、作夢、與清醒,正是三種正常的腦心狀態,每天週期性反復發生。

生物界從單細胞生物以至於高等生物,都有睡眠現象,人的一生則有將近三分之一在睡眠,睡眠中還有不少時間看似毫無實質意義地在作夢。我們為什麼需要睡眠?睡眠中不作夢不行嗎?過去認為睡眠是為了消除身體的疲勞,但勞動的日子與悠閒的日子需要的睡眠其實差不多,有時睡多了還會越睡越累,未必每次都能消除疲勞。多睡覺能促進生長的看法也深植人心,小娃娃整天睡,一暝大一寸嘛;可是成年人身體不再成長,也照樣需要睡眠。有人主張睡眠時生物體被強制不活動,減少代謝可以節約能量的損耗;但不同活動量的生物卻有類似的睡眠模式,而睡眠研究顯示人在睡眠中大腦耗氧量未必更少,作夢時大腦活躍程度甚至超過清醒之時。演化適應論者則主張:對於原始人類而言,夜間比白日更危機四伏,於隱蔽處睡眠保持不活動有利於生存;但幾乎每種生物都有睡眠現象,並非人類獨有。可看出沒有那一種理論能完整解釋為何生物體需要睡眠,或許真相就介於其間吧!

其實睡眠是大腦長期演化而來的一種本能,有著週期性更新的生理機能,是大腦生長發育及功能順利運作所必需。睡眠時有一部份處於所謂的「快速眼動期」階段,此時伴隨有強烈的腦部自我活化,而我們主觀感受到的即是正在作夢,這階段的腦部自我活化,對於學習與記憶等重要心智功能非常重要,因此作夢應只是腦部自我活化的附帶現象
我們能不睡覺嗎?對於哺乳動物所作的睡眠剝奪研究,發現實驗動物的死亡率會大增;而以腦電圖為工具的人類睡眠剝奪研究,則發現沒有任何人能夠撐過5天不睡覺,睡眠剝奪期間並有嚴重身心症狀,甚至發生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症狀。若剝奪快速眼動期的睡眠更會妨礙新記憶的形成,損害白日的學習成效。我們需要睡眠,正如需要呼吸進食飲水。睡眠是維持生存的必要本能,定期足量睡眠才能避免剝奪睡眠的眾多不良後果。一句話,人類不能不睡覺與作夢!

可是人們對於睡眠的態度也很矛盾,雖然一般觀念認可睡眠是勞心勞力之後必要的休息,但多睡覺的人卻常被責怪懶惰。而且因為睡著後無法像清醒時一般掌控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文學作品與日常用語中常把睡眠類比為死亡,如:挺屍、睡死等用語;希臘神話中死神與睡神是攣生兄弟,即反映了這種心態。我們需要建立一些正確的睡眠觀念,才能以健康的態度面對諸多睡眠問題。

正常的睡眠時間需要多久呢?其實「睡眠時數應該固定不變」的想法並不合理,每個人的睡眠型態與睡眠時數,受到年齡、身體狀況、情緒狀態、生活型態、外在社會之需要等因素所影響。雖說一般人每天睡7-8小時,但不同人的睡眠時數範圍可由四至十個小時不等,其中很重要的快速眼動期(REM)睡眠則占約2-3小時。不同年齡所需睡眠時數也不同,嬰兒因為大腦正處於快速發育期,幾乎整天都在睡;國小學童約需9-10小時,所以父母要孩子早睡覺是有道理的;青春期與成人期則需7-8小時;老年期則僅睡6-7小時,但常淺眠易醒,所以老年人常抱怨睡眠品質不佳。

怎樣才算良好的睡眠呢?睡得著、睡得夠、睡得好,醒後神清氣爽,就是高品質的睡眠了。睡眠是自然發生的過程,只要生活規律,作好個人睡眠衛生,要睡好並不難。短期睡不好,雖然會立即影響白天的精神和情緒,但是對於腦部和身體機能並沒有太大影響,之後略為補眠就能迅速恢復;長期睡眠障礙則後果嚴重,不但影響白天的生活功能,還可能造成各類身心疾病,必須尋求醫療協助。失眠是最常見的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困難、過早醒來、或睡眠容易中斷等現象。也許正因為失眠太過普遍,反而容易被忽視。其他睡眠異常包括夢魘、夜驚、夢遊等睡眠期間出現的異常行為,也需要詳細的評估以確定病因。睡眠障礙的治療必須合併藥物、心理、及行為治療模式,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