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所謂「精神分裂症正名運動」是個假議題

2012/10/29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台南報導】
標題:精神分裂症 精神醫學會贊同改「思覺失調症」
內容:
台灣精神醫學會昨天投票,多數贊同以「思覺失調症」取代使用多年的疾病名稱「精神分裂症」,希望為患者去汙名化。
精神醫學會昨天在台南舉辦年會,學會與病友、家屬共組的中華民國康復之友聯盟,共同召開記者會,除為精神分裂症更名,也希望明年即將成立的衛生福利部能設置心理健康司的專責單位,一起為台灣人的心理健康努力。
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表示,今年有1千多人參與年會,其中有600多人進行更名投票,9個名稱中,有200多人贊成使用思覺失調症之名稱,第2名則是統合失調症,學會將由理監事會議進一步確定名稱後,向衛生署正式提報。
他表示,疾病名稱會影響一般人的觀感,過去台灣也有更名的情況,像是老人癡呆症後來改為失智症、蒙古症也改為唐氏症等,而精神疾病的病友與家屬團體多年來希望推動精神分裂症更名,但因為患者人數多,加上醫師們的意見不一,一直到現在才終於形成共識,未來應該是以「思覺失調症」做為新的名稱。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黃敏偉表示,精神分裂症是從Schizophrenia的希臘文直接翻譯為中文,但鄰近的日、韓早就更名,日本改為統合失調症、韓國改為調弦症,香港的名稱也是思覺失調症。

在台南精神醫學學會51屆年會現場,所謂「更名投票」是擺攤方式進行,參與投票者可以抽奬抽I-PAD。從無人宣導此投票結果將正式列作學會據以爭取改名的依據。未出席年會及許多對抽獎無興趣的精神科醫師根本未投票, 這種民意調查的代表性極差,怎能當成更名憑據?
更何況正名的說詞頗多誤導之詞。

維基百科對於「思覺失調」的解說是:思覺失調,(英語early psychosis)在香港開始使用的精神病學名詞、即精神病的早期徵兆。泛指所有影響到思想、感官出現的早期精神問題,而情況尚未嚴重到與現實處境脫節。-----------
細觀全文,即可看出此名詞是用來描述正性症狀,並非診斷名詞。

再引述香港明報健康網:『思覺失調泛指一些早期的不正常精神狀態。倘若不及時治理,會逐漸發展成精神分裂或躁狂抑鬱等病。由於大部分精神病都是在1525歲之間初次出現,故思覺失調的病人以年輕人為主。---------http://www.mingpaohealth.com/cfm/archive3.cfm?File=Archive/diseases/physco08.txt
明報健康網:『精神分裂症在各類精神病中,可算是最嚴重的一種,佔精神科住院病人很大的比例,特徵是患者的內心世界由幻覺和妄想所佔據,思維明顯脫離現實世界,而及情緒反應異常。--------

可見精神分裂症的診斷,從未曾被香港精神醫學界移除,但在國內主張「正名運動」的人士口中,精神分裂症卻成了亟待消滅的萬惡診斷名詞。動不動就搬出來『人家香港早就正名好久了』的說詞自欺欺人。

日本確實已用「統合失調症」取代「精神分裂症」,分裂的相反詞即為統合,統合失調即相當於分裂,還勉強說的過去;但若改用「思覺失調症」,則是以症狀當診斷名稱,極度失真,試想:負性症狀及病程慢性化及長期惡化的精神分裂症特性,是否換個名詞即消失無踪了?

其實玫瑰換個名字不叫玫瑰,仍然香艷動人;糞便改名排遺,仍難讓人樂於親近。精神分裂症縱使換了名字,也無法改變其使人長期失能的本質。眾多被家人送至慢性精神療養機構長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難道我們將其診斷書換個名字,家人即很樂意帶其出院返家,社會即敞開雙臂歡迎他們重返社區?

污名化「精神分裂症」的源頭是來自社會,還是我們精神科自己?少數醫療單位避諱精神科之名,而巧立名目為「身心內科」、「心靈診所」,有任何實證證據顯示這作法讓他們比其它固守精神科稱號的醫院診所更親和更富吸引力嗎?

對於初發精神病的患者及其家屬,我的衛教方式大致如下:
『人體不同器官功能失調都會造成生病。肺不好會咳嗽會喘,心臟不好會無力會猝死,眼睛不好會近視白內障。大腦也可能功能不好,大腦功能不好的人有些人會因此聽見不存在的聲音或想法不正常,這種病在醫學上被稱作精神分裂症,基本上就是一種腦病。現在有很多藥可以調整腦功能,對這個病幫助很大,讓我們一起試試看。』坦坦蕩蕩,何來污名化之顧慮?

媒體與一般民眾對精神病患者的成見,不在於「精神分裂症」這名詞。『又見精神病患不定時炸彈』『精神病患的社區復健中心不要設在我家旁』-----這些常見於媒體的報導,何時引用過「精神分裂症」一詞?我們要不要把「精神病」這名詞也換掉?把「瘋」、「狂」、「起肖」等用語一起禁用?

所以我說:針對「精神分裂症」的正名運動,實在是個假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