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二)精神疾病的症狀學簡介

聲明:附圖圖片多來自網路資源。本部落格不屬於營利性質,故若所附圖片有侵犯版權之疑慮,請惠予告知,當即移除。



精神疾病的症狀學簡介      孔繁鐘醫師



(一)            前言:

精神疾病的症狀學

臨床所見各樣古怪的行為、想法、情感之辨識與歸類,並據以診斷精神疾病。

面臨實際個案時,各樣臨床表現符合何種症狀學定義,仍需主觀解釋與判斷。

正常與異常

統計學的觀念:與眾人一致為正常,與眾不同則為異常。如身高140200公分 皆為異常;體重30100公斤 皆異常;但---高中升學名校全班唯一無近視者為異常否?

理想的觀念:符合理想狀態為正常,否則異常。故一口好牙,視力1.0,生活富足快樂為正常,有蛀牙,近視,窮困潦倒為異常。但---這樣的正常幾人能達到?






類此,醫學上如何分辨健康與疾病?

廣為接受的是有具體結構性病變才算有病。如高尿酸血、骨質酥鬆、骨折、無症狀肝癌---

無明顯病變但已造成功能障礙,也可算有病。如人格偏差、性欲低落造成離婚---

少為人注意的是一項潛規則:尋求醫療者才算有病,其他即算無病。如路倒者多日無食不算生病,但餓昏了被送急診即被診斷為低血糖症。如睡不好不以為意者無病,但求醫者即被診斷失眠症。



(二)          感覺與知覺之障礙

感覺扭曲:感覺過敏或遲鈍,視物變大或變小,---

感覺的瞞騙:錯覺與幻覺

錯覺(illusion)對外源刺激的錯誤知覺。(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生理性錯覺:(十字路口的黑白幻影來自何方?)





心因性錯覺:(鴨或兔?)




空想性錯視:(白雲蒼狗)





幻覺:無外源刺激的非意願下錯誤知覺,但表現真實知覺的性質。被經驗為透過感官而來的知覺,患者視為真實。

假性幻覺:生動而非意願的闖入性影像,患者認知為非外源感官刺激產生的知覺。如:瞬間經驗再現(flashbacks)

幻覺的形式分類:

(1)聽幻覺:
基本型聽幻覺:口哨、拍掌、或單一單字等單純的聲音。

複雜型聽幻覺:被知覺為片語、句子、或完整的會話。可再細分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的人聲幻覺。內容可為敘述、評論、或命令。

人聲幻覺



DSM-IV很重視人聲聽幻覺,若有即可診斷為精神分裂病。但DSM-5 將其回歸為五選二的必要一項而已。

(2)視幻覺:

通常伴隨著器質性疾患。可分為基本形式或複雜形式。
  在基本形式,有患者會描述看見閃光、黑影、蟲子、線條飛舞----
  在複雜形式,有患者描述看見神佛、死亡親人、甚至如電影般連續影像,但仍需排除為患者說謊或做作性表達。

(3)嗅幻覺、味幻覺、觸幻覺、運動性幻覺、內臟幻覺---,較少見,有時與妄想難區分。

(4)其他幻覺形式:看見自己(autoscopic)的幻覺,知覺界限外(extracampine)之幻覺,功能性幻覺,反射式(reflex)幻覺




 ()思維及言語之障礙

思維:觀念之間連繫的過程,以語言形式進行。

思維的變化能引發知覺、情感、意志之運作過程,又回饋影響思維過程及內容。

思維障礙也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交互作用的產物。

思維形式的異常

聯想速度:意念飛躍 (太快)、 思維遲滯(太慢)、 病理性贅述(繞圈子)

聯想過程連續性:語言重複、思維中斷、思維抽離、思想插入、聯想鬆弛散漫、脫軌現象---

思想掌握:強迫性意念與強迫性行為、思想疏離、思想被控制

強迫性意念(obsession)反覆而持續的意念、衝動、或影像,它被經驗為闖入而不合宜的、並造成明顯的焦慮及痛苦。患者理解這些是自己的思想,可能試圖抗拒,但常發現不可能將其除去。實例:初產婦抱著嬰兒時不能自制反復想著「鬆手讓小嬰兒跌落會死嗎?」,並為此十分痛苦。

強迫性行為(compulsion):重複而持續的行為或心智活動,用來避免或減少焦慮或痛苦,通常反映能使某種可怕事件免於發生的信念。若抗拒不作,焦慮會增加。實例:總覺得手沾有細菌,仔細清洗後不久又再擔心仍有殘菌而一再洗手;每入一房間必先計數天花板數目,數完又擔心數錯而再數。自知這些行為很無聊又不能不作,而自覺痛苦。

思維內容之障礙

過度重視之意念:反覆出現心頭強烈抱持的專注信念,不牽涉到明顯異常的推理。其內容就此人的生活史、社會文化背景、及目前生活狀況而言是可理解的。患者可能過度專注而生活受其掌控,行為舉止被影響。實例:過於擔心自己肥胖、有口臭-----

妄想:無法撼動的錯誤信念或意念,植基於不足的佐證,被主觀堅信,與此人的社會或文化背景不相稱。

妄想依形式劃分為原發性妄想及次發性妄想

次發性妄想:是現存某種精神病理現象(幻覺,譫妄,---)的後果,或可被理解。

原發性妄想:或稱自生性妄想,是無預期性突然發生的妄想性意念,並無促發的精神病理。三種特殊類型的原發性妄想經驗:妄想性知覺、妄想性記憶、妄想性心情。各原發性妄想形式能產生次發性妄想。複雜牽連廣泛的妄想則為系統化妄想。

妄想下現實被扭曲

妄想依內容劃分:

被害妄想類:被迫害妄想、關係妄想、嫉妒妄想、身份辨識妄想、被控制妄想

誇大妄想類:誇大妄想、宗教妄想、愛戀妄想

自責妄想類:虛無妄想、罪惡或無價值妄想、慮病妄想、思想插入、思想抽離、思想廣播


語言之障礙

功能性:口吃,緘默症,Ganser症候群,新語症,言語混亂難解

器質性:接受性失語症、表達性失語症



()記憶之障礙

失憶症:順行性、逆行性、心因性、漫遊症

記憶扭曲:曲解記憶、妄想性記憶、虛談、新境舊識感、舊事新歷感、識記錯誤







()情緒之障礙

基本情緒分類




「心情(mood)」:與環境相關聯的一種持續情緒狀態,主要由患者自述主觀感受。

「情感(affect)」:一種較短暫可被即刻觀察到的情緒表現。

各類氣質表現:冷淡,高揚,憂鬱,循環起伏,易怒,易焦慮---



各類心情的病理性變化:

躁狂下割耳的梵谷


心情高昂(躁狂)

情感性症狀:心情高揚,心情狂喜樂觀,情緒反應能力增加
生物學(或身體)症狀:精力增加或不安寧,睡眠需要減少,性需求極高不當性行為,注意力易分散或一直改變計劃,不能克制的多話

思想症狀:意念飛躍

行為症狀:失去社會自制力,導致不當行為,無自知力的從事冒險愚行

認知症狀:自尊心膨脹或自大狂




心情低落(憂鬱)

情感性症狀:心情悲傷沮喪,心情每日定時變化,情緒反應能力降低

認知症狀:專注力不良,低自尊,罪惡感,無望感,失去樂趣、興趣

生物學(或身體)症狀:喜樂不能(anhedonia),失去食欲與體重下降,清晨早醒,失去性欲,缺乏精力或增加疲累感。


心情焦慮:

針對可察覺到的威脅產生的擔憂感覺。焦慮為演化留存的適應性行為。只當焦慮症狀慢性化或重複發生,並造成日常生活功能障礙之時,才算症狀。

恐慌發作:極嚴重的焦慮狀態。症狀包含心悸、發抖、冒汗、呼吸困難、胸痛、噁心、失去現實感、害怕失去控制而發狂昏倒或將死去----



對恐慌的預期性焦慮常造成懼曠症:病人則害怕會在逃脫困難或造成困窘的情境下發生恐慌發作,並因此限制自己的旅行與其他活動。






()意識之障礙:

意識:大腦覺醒程度

幾種正常的意識狀態改變:清醒,睡眠,夢

意識清醒程度降低:嗜睡,昏睡,昏迷

意識內容的改變:失去現實感,失去自我感,譫妄

意識範圍縮小:朦朧,解離

意識障礙常以注意力、定向力、錯覺幻覺、解離疏離感受等異常而表現。




()運動與行為障礙

活動量過多或過少

緊張症候群相關之運動障礙:木僵,突發阻塞,作態行為,刻板行為,反抗現象,自動服從,言行模仿





習慣性動作,抽動,Tourette氏症候群

藥物相關之運動障礙:急性肌張力異常、靜坐不能、遲發性運動異常(TD)


TD


常與腦病相關之運動障礙:巴金森症,舞蹈症,指痙症



異常行為表現

食:暴食,拒食,異食癖

性:性欲低落,性欲過高,性倒錯

攻擊:謾罵、打人、殺人、自殘、強暴---

衝動控制:偷竊癖,縱火狂,病態性賭博---

怪異行為、退化行為

物質濫用與依賴:煙,酒,毒品




()人格及其障礙

人格:天生氣質素因,在後天成長的心理社會環境影響下,塑成獨特的思想言語行為特質。

人格異常:人格表現社會功能適應不良,造成自己與他人痛苦。

DSM-5 異常人格分類:

第一群:古怪為特徵者:妄想(多疑)型,類分裂型,分裂病型
第二群:戲劇性舉止為特徵:做作型,邊緣型,反社會型,自戀型

第三群:自我害怕痛苦為特徵:強迫型,依賴型,畏避型

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精神醫學入門講座(一) 腦、心靈、精神疾病










我在玉里醫院,為讓新進醫療同仁迅速得到精神醫學的必要知識,開辦了八次精神醫學入門講座。內容如後:

(一)腦、心靈、精神疾病
(二)精神疾病的症狀學簡介
(三)精神疾病之診斷原則與分類
(四)會談技術與心理治療
(五)精神分裂病及其他精神病簡介
(六)情感性疾患簡介
(七)精神官能症與人格疾患簡介
(八)成癮的神經學機制及成癮物質簡介

各類精神科藥物介紹則散見於各疾患簡介。

由於新進人員持續進用,無法逐一上課,故將其文字內容增補後置於部落格內,希望能協助新加入精神醫療志業的朋友,快速但全面地初步了解精神醫療。
文章如有謬誤處,請不吝指正。

聲明:附圖是為了強化學習印象,圖片多來自網路資源。本部落格不屬於營利性質,故若所附圖片有侵犯版權之疑慮,請惠予告知,當即移除。





精神醫學入門講座()

腦、心靈、精神疾病

    各種「精神」現象包括情緒、行為、認知、生理驅力等,皆是人類心靈的組件,這些喜怒哀樂等精神現象,皆為腦功能運作的產物。
    「心靈(mind)」是所有腦功能的整體呈現。

精神醫學的核心:腦心理論

    腦是心靈的物質基礎,正如水是水波的物質基礎。此即「腦心理論」。
    心靈是腦功能的巨觀表現,描繪與研究方式與腦科學大不相同。

身心一元論

    傳統看法將身體與心靈二分,並不正確。
    身體狀況會影響腦功能,從而影響情緒、認知、行為等精神現象。
    心靈外在表現的各種精神現象,也會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體狀況。
    心靈與身體就像同一硬幣的兩面,無法獨立存在。
    獨立存在的心靈或靈魂,應只是人類主觀期盼的一種精神現象

當前精神醫學主流:腦-心理論

    精神現象(心靈)為腦部生理功能之外顯,故精神異常實為腦功能障礙的表現。
    精神現象的內容反映了外在的客觀現實,精神異常則為客觀現實被扭曲。(如:幻覺、夢境、妄想---)
    精神醫療即運用各種治療方式改變腦功能,以矯正異常的精神現象

精神醫學學習要素

    腦科學
    精神病理學:症狀學
    心理學
    診斷學及會談技術
    精神藥理學


精神疾病不是病?

• 「精神疾病」一詞常造成一種印象:「精神」疾病及「身體」疾病為對立
•   這是心身二元論(肉身與精神互相獨立存在)的歷史痕跡
•   其實精神疾病中有更多「身體」成分,而身體疾病也有不少「精神」成分


精神疾病的診斷原則

    精神醫學不似內外科,缺乏血液檢驗值或病理切片等客觀異常證據。故精神醫學的診斷原則為:觀察到病人的言行異常(精神活動障礙),並判斷為腦功能障礙所造成。
    但在DSM準則中使用的診斷概念,如:「古怪」、「奇特」、「痛苦」、「不適當」、「不理性」等,都屬於主觀判斷,必受醫療人員的價值觀影響。
    精神疾病的觀念,不只腦器質生理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也居重要地位。故與身體疾病不同,精神疾病很難形成放諸四海萬世如一的判斷準則,必受歷史與社會因素的影響。



精神疾病的診斷方法:依據精神症狀診斷


    將臨床所見各樣古怪的行為、想法、情感等異常精神現象,歸類為各種精神症狀,並據以分類與診斷精神疾病。
    面臨實際個案時,各樣臨床表現符合何種症狀學定義,仍不免經由主觀的解釋與判斷。




認識我們的腦


    腦像心臟、肺臟、眼睛,是身體器官之一,是最重要的核心。腦占體重2%,但消耗每日攝取熱量的20%,是功能最複雜多變的器官。
    腦由無數神經細胞組成。腦細胞包括神經元(neurons)及神經膠細胞(glia cells)
    神經元構造:軸突、突、細胞體、突觸。各神經元經由突觸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作用而連繫作用,彼此間經由軸突樹突與突觸形成神經網絡,藉由電及化學反應傳遞訊息。
    神經細胞之間互相聯繫形成神經網絡,稱作「神經路徑」。不同神經迴路功能不同。
    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與神經路徑的模式改變即造成學習、思考、情緒反應、動機等高級腦功能。
    人的一生從受孕直到死亡,腦持續成長變化。




腦的演化

    單細胞生物:太小而無需訊息系統
    多細胞生物:功能分化需相互協調,演化出神經系統
    爬蟲類:發展出掌管呼吸心跳血壓及知覺運動功能的小腦脊椎神經與延腦
    哺乳類:發展出掌管情緒記憶等功能的邊緣系統。
    人類:發展出發達的皮質,能思考,創造全新文明,反省存在意義。

影響腦功能之要素

    解剖位置:額葉,頂葉,枕葉------
    神經路徑:報酬成癮路徑,視覺路徑------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



大腦各區執行的精神功能

         葉:基礎動作功能、行為策劃/執行功能、注意力、判斷力
         頂葉:基礎感覺功能、訊息統整、空間知覺
         顳葉:聽覺整合功能、情緒、記憶、語言
         枕葉:視覺整合功能
         邊緣系統:情緒、動機、學習、記憶
         胼胝體:整合左右兩半球之訊息
         視丘:感覺訊息之分類與修飾處理
         下視丘:自律神經系統之管制中樞
         腦下垂體:調控內分泌系統
         延腦:掌管呼吸攝食心跳等生命功能
         小腦脊椎神經:知覺與運動



不同部位的腦功能障礙造成各類精神症狀

    小腦脊椎神經異常:知覺與運動障礙
    延腦異常:死亡
    邊緣系統:記憶、學習與情緒異常(失憶症、憂鬱症、躁鬱症---)
    皮質:思考與行為障礙(精神病)

各類腦神經路徑作用不同

實例一:精神分裂病的多巴胺假說:

精神分裂病患者腦內多巴胺過多,使中腦邊緣系統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活性過強,造成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使中腦皮質路徑(Mesocortical pathway)活性不足,造成認知損害等負性症狀。

Haloperidol 等多巴胺拮抗劑減少中腦邊緣系統路徑活性,能減少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使中腦皮質路徑活性更不足,造成負性症狀惡化;並使原先功能正常的黑體紋狀體路徑(Nigrostriatal pathway)活性降低,而造成錐體外症候群(EPS)之副作用。




實例二:快樂中樞(成癮路徑)
中腦的腹側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有一群多巴胺神經細胞,投射到前腦依核(nucleus accumbens)的神經區域,屬於「中腦邊緣多巴胺(mesolimbic dopamine)路徑」之一部分,其活性增強時,個體就感受愉悅。成癮性藥物直接間接活化此路徑,增加其神經末梢多巴胺釋放量,造成愉悅感受,使人上癮。



目前作用於腦部的藥物,幾乎皆為促進上述神經傳導物質的同效劑,或抑制其作用的拮抗劑。可惜藥物經由血流進入腦部時,不能選擇性作用於所欲腦部位或所欲的腦神經路徑,不可避免必會影響不相干的腦部位或腦神經路徑,而造成各類副作用。臨床選擇藥物常即在找出療效最大而副作用最小的藥物。

神經元間連繫最終仍需經由電生理作用。電氣痙攣治療(ECT)即外加電流使腦全面活化而得療效。發展中的穿顱磁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及深層腦刺激術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更可選擇性使電磁力作用於所欲腦部位。






探索大腦功能的工具
    腦電儀(EEG)
    電腦斷層掃描(CT)
    正子斷層掃描(PET)
    核磁共振(MRI)
    穿顱磁刺激術(TMS)
    深層腦刺激術(D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