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金頭腦的省思之三:至人無惑、其次則自知不足而慎行、愚人則無知而盲信



    
    有人要問:我好好過我的日子,真理之海是否美麗與我何干?
    確實如此:有些人以探索真理之海的美麗為樂,但多數人其實不能也無暇作此探索,但擁有一知半解的知識也足以安然過一生,二者並無境界差異。可是若無知而不自知,甚至反智盲信,則易於自害害人。

    中國時報102-12-26社會版兩則新聞:
(1)「母迷靈修 迫稚女同與教主3P性交」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31226001930-260106
(2)「誆稱可消除日後被輪暴厄運 神棍藉此性侵母女3人」
    
    請看我在200612月的文章「理性思考需以知識為後盾http://kfj0036.blogspot.tw/2006/12/blog-post_9.html。激發我寫此文的動機,正是當時另一件不可思議的社會新聞,與今天這兩件極類似。
     你看了覺得匪夷所思嗎?怎麼有這麼無知的人呢?

    而針對近日搶盡風頭,宣稱「信耶穌撿鑽石」、「耶穌寶血治皮膚病」、「同性戀是邪靈會傳染」等言論的郭美江牧師,你搖頭嗤笑嗎?
    擁有臺灣星座專家名號的薇薇安,著有數十本暢銷的星座書籍,活躍於各大電視節目,每日於報紙發表星座專欄,極受歡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
    相信大樂透用包牌方式可以增加中獎機率的人呢?
    堅信電磁波讓人頭痛致癌而反基地台的住民呢?
    相信廣告花大錢購買「能量水」、「改運神蛙玉座」、「法師加持過的玉環」的人呢?
    我曾在證券商開戶處,目睹一位西裝革履的先生,心急地頻頻看錶,堅持營業員在特定時刻為他辦理開戶手續,因為「那是我請大師用紫微斗數算的好時辰」,對此人你又有什麼評價?
    子女聯考前將准考證送至文昌君神案前祈福的痴心父母呢?
  類此例子,不勝枚舉。這些人即我所說欠缺知識、或誤解知識的人。

   當年扁政府張俊雄任行政院長時,鼓吹知識經濟,公務員都要輪流受訓。我當時奉派到台北上了兩天無聊的課程,就成了種子老師,回來就要和院內同仁上「知識經濟」的課。上課時我就說:「有知識不一定會讓你有錢,但沒知識卻很可能讓你窮困。」我舉買彩券為例:50元買一注彩券,期望值卻不到25元。不了解數學的機率,讓心懷「前幾期特獎分別開在台北、台中、高雄,這一期應該開在我們東部了吧」這非理性信念的人們,聚眾加碼包牌。長此下來,這些人若有財務困難,豈非無知之故?
  
  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我講的不完整。知識不夠不會讓你遭殃,但如果你沒有自知之明,針對自己無根據的信念卻不聽別人的意見,必然招致不良後果。這些人大概都有個共同特徵:知識根基不夠,卻又勇於相信。「這想法若為真將讓我獲利或消災,因此它必須是真的,我相信它一定是真的,他是真的,所以我義無反顧執行這信念。」當無視客觀事實的抵觸仍堅持信念為真並且執行,即與精神病理機轉的「妄想」無異。若其作為不致造成太大傷害,也就罷了,但更多時候我們會看到這些愚行造成失財傷身。

    難道我們相信的信念不需要堅實的知識基礎支持嗎?還是「只要我相信,有什麼不可以?

  再引用一次舊文章內容:我身為一個懷疑論者,畢生以求取最多可證實為真的知識為目標,希望能建立完滿的知識架構,以理解世界與自己。有迷惑時,我會提醒自己:「我還不知這疑問的答案,希望有一天能解開這疑惑。」我無法勇敢的說:「我相信這是真的------因為有個小小聲音會自問:有證據嗎?


  相信靠勇氣,理性思考則要靠知識的累積,沒有捷徑。遇迷惑時有知識的人以理性判斷,少知識的人則輕信盲動。

2013年12月24日 星期二

金頭腦的省思之二:怎樣才是完備的知識?



「年輕公獅驅逐舊獅王奪權成功,新獅王將採取何種策略使母獅與其交配以繁衍後代?」是六弟孔繁錦在金頭腦總冠軍賽的最後決勝題,他在選項未唸出之前即搶答出正確答案:「殺死所有獅群中現有的小獅子」,而取得最後勝利。


  確實,這是貓科動物的生殖策略,但只知道這個策略的內容,仍然屬於what 的記憶層次,不能算是完整的知識。若知道「殺死幼獅將使母獅停止哺乳,母獅體內的泌乳激素將下降,動情激素才會回升,讓母獅生理上再度發情,容許新獅王交配,並生出屬於新獅王的後代」,則在知識上已達到屬於how的「知其然」層次。而要理解why的「知其所以然」層次,就必須真正理解演化生物學(Evolutionary Biology)所闡釋「在族群中,有助於自身遺傳特質延續的生物行為經由天擇會保存下來,無幫助或造成妨礙的行為將逐漸消失。」新獅王殺小獅子這本能行為,只是眾多演化而來的成功繁殖策略之一,這種理解程度才是真的得到知識!


  奠基於堅實的事實基礎,發展形成有系統有組織的理論,若歷經試煉依然無誤,放諸四海皆準,則堪稱真知識了。演化生物學是演化論的一個分支,討論的範圍很廣,包括物種形成理論、性選擇及生殖策略、遺傳漂變及族群遺傳等,是目前很熱門的學科之一。以下列兩個相關研究為例:「大規模調查的結果顯示:祖父、祖母、外公、外婆四位尊親在預留遺囑時,誰會留贈最高比例的遺產給孫子女?」、「堂兄弟姐妺(叔伯的子女)、姑表兄弟姐妹(姑姑的子女)、姨表兄弟姐妹(阿姨的子女)、舅表兄弟姐妹(舅舅的子女)中,誰與你最親愛?大規模調查的結果是?」這兩個問題看似無聊,但有了演化生物學的知識,我們才能據以推理,合理地解釋研究結果。此外,媒體社會版的報導與我們周遭所見都顯示一些社會現象:老夫少妻較多見也常被傳為美談,而少夫老妻極罕見,若有卻常被當成笑柄;妻子常原諒先生的外遇,而作丈夫的幾乎無人能忍受戴綠帽;跨國婚姻多為條件差的男子娶回外籍新娘,而本國優秀女性卻常獨守空閨。演化生物學也能充分解釋這些常見的社會現象。
 
 
其實評量一個理論知識是否為真,並無黑白分明的結論,但各理論接近真理的程度仍有著高下之分。數學堪稱最接近真理又完整自成系統的理論知識。數學之外,枝葉茂盛但根源穩固的學科就是物理學了,系統完備,目前歷經試煉仍無謬誤的理論多屬於物理學,如相對論(牛頓力學修正而來)、量子力學、原子模型(包含描述基本粒子的標準模型理論)。其它生物學的演化論、地球科學的地殼板塊理論、宇宙學的大霹靂起源學說等則整體正確性極高。加上300年來眾多其它各科學分支累積的大量科學知識,雖仍接受事實的檢驗並持續修正中,但綿綿密密已形成完整的知識系統,即如「社會生物學之父」威爾森在他的著作「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 天下文化出版社)一書中所強調,萬事萬物有其潛在原理,各學科累積的知識已可融合為一,統合成真理之海。


牛頓將其描述萬有引力定律的巨著,取名《原理》(Principle),應有著窺視真理的豪情。一生享有盛名的他,晚年自述:「我自己好像一個戲耍海濱的小孩,信步所之,偶拾一二貝殼石子罷了;而真理之海,婆娑於前,汪洋無際,猶待發現。」 追求知識的人,不只是收集知曉許多片斷資訊,更要能消化資訊,理解其後原理,才能像牛頓那樣,一窺真理之海的美麗。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金頭腦的省思

    我家六弟孔繁錦今年五月參加超視綜藝節目金頭腦「最聰明的醫師」單元的競賽,驚險得了冠軍,獎金十萬捐了玉里醫院社服基金,節目單位炒作,著實上了幾天報,風光了幾天。五弟孔繁鈞見獵心喜,也參加「最聰明的小學老師」單元的競賽,功虧一簣,第四天被淘汰;沒想到金頭腦11月辦了一個「最聰明的遺珠」單元競賽,五弟被找回去參加,驚濤駭浪中竟僥倖拿了冠軍,十萬獎金捐給玉里安德啟智中心的劉一峰神父,花蓮地方報紙也熱鬧了幾天。家庭聚會中,我家舅老爺對著我四弟說:『老四啊,下一回就該你了。』因而我在各個被問到「你也去比一下嘛」的場合,我都回答:『好啊,等我家老四拿了冠軍,我就出馬,總要排隊嘛!』

   兩個月前就知道年底金頭腦要召集今年各週冠軍來個年度冠軍總決賽,孔家兩名選手,照參加冠軍人數計算平均機率也不到一成,何況兩位老將年紀都過了半百,與諸多雄姿英發的年輕冠軍同台爭勝,作哥哥的我即使心懷希望也不敢心存僥倖,因此比賽當天未到場觀戰,而去了大學同學聚會。快十點回到家,心想:「這麼晚還沒打電話來,應該是無喜可報,被淘汰了無顏見父老吧!」遂去電安慰,誰知所有相關人士都不回應。正納悶呢,查臉書發現弟妹晚上九點半的留言:「還在比」。心中不由狂喜,還沒被淘汰!遂守候臉書旁,等待果然有代價,接到報喜電話,六弟竟然殺出重圍,又得冠軍!孔氏一門為之歡騰!家母若在世,此刻一定四處打電話昭告諸親友了!

   本週播出競賽實況,縱然已知結果,觀看時仍感受到那緊張氣氛,自忖在如此高度壓力的情境下,我若在台上必然也手足無措,腦中一片空白。兩位弟弟有此佳績,實在難得,自嘆不如!六弟將總冠軍獎金20萬又全數捐贈出去,想必花蓮的媒體又要熱鬧一陣子,而我也要在許多場合再回應初識者:『對,是我弟弟,他僥倖啦』。

   我高興之餘,卻漸漸對「最聰明的***」這稱號生出一絲疑慮。現行智能測驗的題目涵蓋了類同、圖形設計、算術、記憶廣度、數字序列、數符替代等題型,提供語文智商及操作智商的分數,作為心智聰明程度的參考,但已被詬病仍有偏頗,未能測出受試者全方位的智能。金頭腦這節目若被當作聰明程度的選拔賽,顯然失真多多。若它只是個讓人殺時間的綜藝節目也就算了,但若考慮它已是收視率近1%、入圍金鐘獎的當紅節目,收視者眾,也被視為優質節目,其影響即不可不謂深遠。眾多參賽者及加油團的感言中,都強調「吸收知識」、「博學多聞」的重要,這非常好,但什麼才是知識?

   請看下列題目實例:「最大的黃色小鴨在那個地方?(法國)」「太陽系那個行星自轉方向與眾不同?(金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上一句是什麼?(身無綵鳳雙飛翼)」「請拼出夏天一詞的英文單字」(summer)「月全蝕時我們會看到月亮呈現什麼顏色?」(紅色) ------- --------

    或許因為考題都是選擇題與簡答題的形式,限制了題目的深度,因而記憶題多,推理題少,也無法提供系統性知識的解答。為了分勝負,出的題目不得不有的刁鑽,有的冷僻。這些問題,知道答案就算擁有知識了嗎?我擔心金頭腦會給人這種錯誤印象,而誤導了知識的涵義與求知的方式。

   求知的目標,要能博大,更要能精深。只知道「where」、「when」、「what」,而不知「how」與「why」的求知方式,只能得到零碎資訊,而不能得到真知識。知道法國的黃色小鴨最大、能背誦全本唐詩三百首、廣記英文單字,都是收集資訊,並非知識。至於為何金星自轉方向與眾不同?為何月全蝕時呈現紅色?這後面有著宇宙學與光學的合理解釋,若只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不就能說是真的知道,求知當然不能停在這種層次。

   真知識的本質是什麼?如何求知才能獲得真知識?

2013年12月12日 星期四

從DSM-IV到DSM 5:「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的定義改變

DSM-IV對「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的定義如下:

    臨床上發生於此人的有意義行為或心理症候群或模式,此人目前痛苦(如:一種痛苦的症狀)或失能(即損害一或多種重要領域的功能),或有意義地增加死亡、疼痛、失能、或損失等的危險性,而與此症候群或模式有關聯。
    此症候群或模式必須不只是針對某特殊事件(如所愛的人死亡)的可預期及與文化背景符合的反應。不論最初原因為何,目前僅應考慮此人在行為、心理、或生物學方面的功能障礙。偏差行為(如政治、宗教、或性等方面)或主要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皆不屬於精神疾患的範疇,除非此偏差或衝突是此人功能不良的症狀。

DSM 5對「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的定義如下:

    精神疾患(mental disorder)是一種症候群,特徵為此人的認知、情緒調控、或行為臨床上顯著受損,可反映出潛在心智功能運作(mental functioning)的心理、生理、或發展之程序的功能失調。精神疾患通常伴隨著重大痛苦或社會、職業、或其它重要活動的失能。若屬針對某種常見壓力源或損失(例如所愛的人死亡)的可預期或文化認可之反應,則不屬於精神疾患。社會偏差行為(例如政治、宗教、或性等方面)與主要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衝突,也不屬於精神疾患,除非此偏差或衝突是如上描述此人功能不良所造成。


改變似乎不大,但有幾點引人注目:
(1)    保留「症候群」,刪去「模式」一詞。

    此點其實意義深遠,若患者的「行為模式」或「心理模式」造成臨床痛苦或失能,但此模式本質上並無神經生理病態而為正常狀況的程度差異,仍應列入精神疾患嗎?

    例如:某人慣用「投射(projection)」、「自戀(narcissism)」心理機轉,遇挫折即怨天尤人,要求不遂即割腕上吊要脅他人從己意,人際關係及職業功能極差,這符合「症候群」嗎?什麼是他的症狀?

    例如:家暴環境下成長的女子,與異性交往時每當程度進展到某種程度,即會找理由逃離,又自怨嘆青春逝去佳偶難覓,這是模式或症候群?可以給予精神科診斷嗎?

    例如:青少年沈溺臉書、LINE、線上遊戲,學業荒廢,與父母師長關係緊張,這是行為模式或症候群?這樣的個案現今如此普遍,值得給予精神科診斷嗎?

    我覺得最困難的就是如何界定「潛在心智功能運作(mental functioning)的心理、生理、或發展之程序」,如何肯定其臨床問題是此程序功能損害所造成,如何據以提供適當的治療。

(2)    刪去DSM-IV有意義地增加死亡、疼痛、失能、或損失等的危險性」,只保留痛苦與失能。

    這點我很贊成,因為是否增加危險性相當主觀。而像國父不怕殺頭也要革命到底、超級馬拉松選手跑到當場送醫不治、墾丁春吶眾人徹夜不眠嘶喊跳鬧、立下切結書後花錢高空彈跳、明知家中無錢買米仍每期買樂透買個希望--------,這些行為確實增加自身危險性其多,但我看不出有什麼病理性「潛在心智功能運作的心理、生理、或發展之程序」在作祟(也許腎上腺素有變化,但那個身心變化不是身體的化學變化?)。故若為其個人選擇,他人又有何立場評斷?縱使是精神科從業人員。

    我的猜測是「潛在心智功能運作(mental functioning)的心理、生理、或發展之程序」意指腦中實質運作程序,故由DSM-IVDSM5,精神疾患的定義應是在生物心理社會三因素中更趨向生物學這一側。這趨勢我贊成,畢竟實務上精神醫學界現在提供的治療主要都是生物性治療。因此對於生物性治療無法給予太大幫忙的臨床個案,給予精神疾患的診斷標籤時就要特別謹慎些,寧可不足也不要過頭。心理治療或社會治療確能幫助許多個案,但他們未必需要承受一個精神疾患的診斷。再怎麼說,精神疾患的診斷並沒那麼受歡迎。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轉載家兄孔繁鋮文章 "馬英九打破醬缸"

馬英九打破醬缸 

不近人情 
老蔣時代某縣長涉貪,只不過改為國營事業董事長。小蔣時代某老板逃稅,只不過捐一座體育館遮羞。小馬哥怎麼不學學? 
老李時代大老不服,在各個擊破之前,好歹也經過明升暗降。阿扁時代雨露均霑,大老輪番做院長,功臣各個有賞賜。誰知道小馬哥時代,大老通通靠邊站,功臣各個如棄履,這實在太不像話了。 
關說文化源遠流長,小馬哥怎麼現在才震驚?院長關說就丟了寶座,台灣百姓多數不忍心啦! 
關公私放曹操,軍令如山為何不斬?有情有義嘛!院長關說又如何?怎麼能小題大作一刀斃命呢? 

關心關說 
既然台灣實質獨立,卻頂著「中華民國」這塊招牌,又何必苛責實質「關說」卻美其名曰「關心」? 
檢察長陳守煌說:「關心、關說,只有一線之隔」身為當事人能這樣說,難能可貴。王院長說:「絕對沒有關說」也可以理解。 
你既然無情無義,我就可以死不認帳。你孤芳自賞,我萬民擁戴。咱倆走著瞧! 
多數同胞心中一把尺:「有情有義」第一,「是非對錯」其次,而「事實真相」只能算第三。 

理盲濫情 
吳德榮從氣象局退休,批評台灣「理盲又濫情」。羅志強從總統府辭職,承認擋不住「黑色海嘯」。那是少數書生之見,有汙衊同胞之嫌。 
多數同胞講究的是「國法不外人情」「刑不上大夫」「父為子隱,子為父隱」。也就是說:「事實真相」可以為「是非對錯」的需要來改造,而「是非對錯」要按照「有情有義」的程度來認定。 
不必管歐美國家,國會議長關說,應該如何如何。我們是有台灣特色的民主國家,一切以民意為依歸嘛! 
火車黃牛害我買不到票,當然很可惡;司法黃牛也沒害到我,何必去生氣?多數民意就是如此,誰唱高調都沒用啦! 

逆增上緣 
大人物講話大有學問:「他們都是菩薩」「我們都是罪人」「不忮不求」「逆增上緣」,您聽懂幾分?
簡單一句「平常心」就大大不平常。一面身段柔軟,尊你敬你,伸長脖子讓你砍;另一面意志強韌,不認錯不辭職,看你又能奈我何? 
正好法官很可愛,懂得體貼民意。有朝一日丈夫休妻百姓叫屈,法官來個「假處分」,夫家不讓休妻進門可乎?休妻因夫家而有的相關職權繼續有效乎? 
黨章二十天申訴期滿了,還有戲唱嗎?文字遊戲法律巧門,阿扁已經示範過,大家等著瞧吧。有希望一審再審,審到院長任期屆滿。遲來的正義,偏偏符合正義呢! 
過幾天就是國慶大典,看一對離婚夫妻怎麼虛情假意,一定收視率大增,大大發揚台灣之光。 

毛骨悚然 
特偵組黃世銘,監察院王聖人,一口水都不喝別人的,不近人情之至。這種人物,閒差供奉就好。真要掌大權還得了?到處牛鬼蛇神現形,豈不令人毛骨悚然? 
王院長柯總召才是領袖人才,調和鼎鼐政通人和。「紅包本」更是民代典範,價格公道童叟無欺。關說文化永遠禁不了,何不搬上檯面?關說文化有助於打通政府關節,活化政府效率,豈可隨便汙名化? 
醬缸醞釀五穀雜糧精華,醬缸文化更是我五千年文化精華。小馬哥你無情無義,不懂博大精深的醬缸文化。不得民心不知悔改,難怪人家要彈劾你! 

小白兔 
唐太宗有了貞觀之治,之前逼宮、奪嫡都變得無足輕重。小馬哥今天要是政績輝煌,哪有這許多雜音?上屆立委坐擁四分之三多數,自己偏要扮演小白兔。這屆立委勉強過半,偏要搞些注定挨罵的改革。財政破產是後人的事,定時炸彈不在你手上爆炸就好,小馬哥你逞什麼英雄? 
民怨累積多時矣!小馬哥跛腳還敢宣戰,活該惹得一身腥!民主政治以民意為依歸,百姓自作自受,不須要你小馬哥「作之君作之師」唱那麼多高調。 


醬缸醞釀美味,大家都很享受。小馬哥打破醬缸無情無義,這是跟大家過不去嘛! 

寶島新村 2013-09-18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從DSM-IV到DSM-5:「神經發展疾患」的重大改變

    DSM-IV的「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被改名為「神經發展疾患(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這反映了「沒有任何精神疾患只專屬於兒童或青少年」的看法。其重大改變如下:

    原先「排泄性疾患(Elimination disorders)一節被抽出獨立成另一章,仍包含原先的「遺糞症(Encopresis)「遺尿症(Enuresis)
    原先的「亂食症( Pica)」、「反芻疾患(Rumination Disorder) ,在DSM-5則併入「餵食及飲食性疾患(Feeding and Eating Disorders)一章。

    DSM-IV 所使用智能不足(mental retardation)一詞,在DSM-5改名為智力失能(Intellectual Disability) (智力發展疾患,Intellectual Developmental Disorder),強調需同時評估智商(IQ)及適應功能。其嚴重度決定於適應功能而非智商分數。另設「整體發展遲緩(Global Developmental Delay),用於兩種以上發展領域都顯著延遲的兒童。

    DSM-5「溝通疾患(Communication Disorders) 一節,包括下述診斷:
       「語言疾患(language disorder) :它是DSM-IV「語言表達疾患(Expressive Language Disorder) 」與「接受性-表達性混合語言疾患(Mixed Receptive-Expressive Language Disorder)」合併而成)
       「言語聲音疾患(Speech Sound Disorder):即DSM-IV的「音韻疾患(Phonological Disorder)
       「兒童期初發言語流利疾患(childhood-onset fluency disorder):即DSM-IV的「口吃(stuttering)
       「社交[務實]溝通障礙(social [pragmatic] communication disorder)是新診斷分項.,適應於持續有困難在社交情境運用言語及非言語的溝通之患者。但社交溝通缺失是自閉症譜系疾患 (ASD) 的症狀成分之一,故要注意若患者有受局限的重複性行為、興趣、和活動(ASD的其它症狀成分) ,即不可作此診斷。APA指出或許某些在DSM-IV診斷為「其它未註明之廣泛性發展疾患」的患者可適用於此診斷。

    DSM-IV的「廣泛性發展疾患」一節被取消,原有的「自閉性疾患(Autistic Disorder) 」、「Rett 氏疾患」、「兒童期崩解性疾患(Childhood Disintegrative Disorder)」、「Asperger 氏疾患」四個診斷被合併成「自閉症譜系疾患(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單一診斷。APA表示上述四診斷屬於同一狀況,只是症狀嚴重程度不同而已。ASD必須同時有(1)社會溝通與社交互動的缺失、(2)受局限的重複性行為、興趣、和活動。

    DSM-5「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準則與DSM-IV大致類似,只有一些小改變,值得一提的有症狀初發年齡由7歲放寬到12歲、取消亞型而用相對應的特性說明表達、容許與「自閉症譜系疾患」同時診斷、成人患者的注意力缺失及過動症狀的數目只要各五項(而非兒童青少年的各六項)ADHD被置於「神經發展疾患」一章,反映了目前認為ADHD與大腦發展有關聯的看法,但也引發了寬鬆診斷會過度用藥的憂慮。

    DSM-IV的「學習疾患(Learning Disorders)」一節所屬的「閱讀疾患(Reading Disorder) 」、「數學疾患(Mathematics Disorder) 」、「文字表達疾患(Disorder of Written Expression) 」、及「其他未註明之學習疾患(Learn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四個診斷被合併成「特定學習疾患(Specific Learning Disorder)單一診斷。APA表示閱讀、文字表達、數學的學習障礙常同時發生,只用特性說明來描述其學習障礙類型。

    DSM-5的「運動疾患(Motor Disorders)」包含的診斷如下:
       DSM-IV屬於「運動技能疾患(Motor Skills Disorder)」一節的「發展性運動協調疾患(Developmental Coordination Disorder)
       DSM-IV屬於「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之其他疾患」一節的「刻板動作疾患(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DSM-IV屬於「抽動性疾患」一節的Tourette氏疾患」、「持續([慢性]運動性或發聲性抽動疾患(Persistent[Chronic] Motor or Vocal Tic Disorder)」、「暫時性抽動疾患(Provisional Tic Disorder)
    標準化的抽動準則適用於本節所有診斷。在DSM-5,針對身體的重複行為被列於「強迫性疾患」而非「刻板動作疾患」


2013年8月13日 星期二

從DSM-IV到DSM-5:泛焦慮類疾患的重大改變

 DSM-5新增加「創傷及壓力關聯疾患(Trauma- and Stressor- Related Disorders)一章,包括了原列於DSM-IV焦慮性疾患( anxiety disorders)一章的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 ,以及原列於「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的「反應性依附疾患(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併入DSM-IV「適應性疾患(Adjustment Disorders)一章,另新增加「社交參與去抑制疾患(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源自DSM-IV的「嬰兒期或兒童早期反應性依附疾患」)

    在此簡介新增的「社交參與去抑制疾患(Disinhibited Social Engagement Disorder) 」如下:
診斷要點:
    孩童呈現一種不良行為模式,會主動趨近不熟悉成人並與之互動,缺乏應有的含蓄保留;或表現過度熟稔的行為,言行逾越文化容許的社交界限;或即使在陌生情境也離開冒險,返回時也不與照顧者檢討冒險經歷;或毫不遲疑情願與不熟識的成人離開照顧者。當然需排除這些行為屬於ADHD的易衝動行為。
    同時此孩童受到不良的照顧,而不能滿足對呵護、刺激、及關愛的基本情緒要求,不能得到身體及心理安全需求,持續承受嚴厲懲罰或其它不適當的管教,或一再更換主要照顧者而不能建立穩定依附關係,或在不尋常的環境養育(例如照顧者人手不足的育兒機構)而缺乏形成選擇性依附關係的機會。
    可推斷是此不良照顧方式造成了前述的不良行為模式(例如不良行為模式在不良照顧之後才開始)。另外此孩童的發展年齡至少已九個月。


     DSM-5新增加「強迫性及相關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一章,除了原列於DSM-IV「焦慮性疾患」的「強迫性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原列於DSM-IV「身體型疾患」的「身體畸形性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他處未分類之衝動控制疾患」的「拔毛癖(trichotillomania)以外,另新增加「貯藏疾患(Hoarding Disorder)」、「摳皮疾患(Skin Picking Disorder)」、「物質/藥物誘發之強迫性疾患及相關疾患 (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s)」、「另一種醫學狀況造成的強迫性疾患及相關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and Related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等診斷分項。

    在此簡介新增的「貯藏疾患(Hoarding Disorder)」如下:
診斷要點:
    不顧所有物的實際價值,持續有困難將其拋棄,只因為自覺必須保留這些物品以及拋棄它們會伴隨痛苦。此症狀造成囤積物件以至於凌亂充塞生活空間。即若並不凌亂也是因為第三者的介入整理。此貯藏行為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功能。當然此貯藏行為無法歸因於另一種醫學狀況或另一種DSM-5疾患(如:強迫性疾患強迫性意念造成的貯藏行為;重鬱性疾患的活力減少;各類精神病的妄想;痴呆的認知缺損;自閉症譜系疾患的興趣受限)。

     在此簡介新增的「摳皮疾患(Skin Picking Disorder)」如下:
診斷要點:
    患者一再摳皮膚造成皮膚傷害,他會重複嘗試減少或停止摳皮膚行為,仍無效,而此行為造成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功能。此摳皮膚行為無法歸因於另一種醫學狀況(如:疥瘡)、或物質使用(如:古柯鹼)、或另一種DSM-5疾患(如:各類精神病的妄想或觸幻覺;身體畸形性疾患的過度專注外貌造成摳皮膚)。

    DSM-5焦慮性疾患( anxiety disorders)移除了原列於DSM-IV「焦慮性疾患」的「強迫性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與「急性壓力疾患(acute stress disorder) 」,加入了原列於DSM-IV「通常初診斷於嬰兒期、兒童期、或青春期的疾患」的「分離焦慮疾患(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分離焦慮疾患」取消了需於18歲以前即初發的要求,但增加需延續六個月以上的限制。
    「恐慌性疾患(Panic Disorder)「懼曠症(Agoraphobia)被視為互不相關的兩個獨立診斷,而不再區分「恐慌性疾患(Panic Disorder)」是否伴隨「懼曠症」;懼曠症」也自成診斷分項,不再有無恐慌性疾患病史的限制。
    其它沿襲自DSM-IV未改變的診斷分項有:「特定對象畏懼症(Specific Phobia)」、「社會焦慮疾患(社會畏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ocial Phobia) 」、「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物質/藥物誘發之焦慮性疾患(Substance/Medication-Induced Anxiety Disorder) 」、「另一種醫學狀況造成的焦慮性疾患(Anxiety Disorder Due to Another Medical Condition) 」。

    針對「懼曠症」「特定對象畏懼症」、及「社會焦慮疾患」,有一重大改變,即不再要求患者需認識到其焦慮為過度或不合理,APA表示這類患者常誇大其畏懼情境的危險,而老年患者常將其畏懼歸因為老化。但其焦慮仍需在考慮其所處環境及情境後仍「不成比例」地太超過。DSM-IV規定18歲以下的患者「症狀必須已延續至少六個月」,在DSM-5則所有患者都必須符合此條件,以減少對偶發害怕的過度診斷。
    針對「恐慌發作」的準則並無太大改變,但DSM-5取消原先針對情境觸發程度的描述,只區分為「預期型(expected)」及「未預期型(un expected)」。但「懼曠症」的觸發情境現在需要至少兩種,以此與「特定對象畏懼症」區別。
    APA 基於『恐慌發作在許多精神疾患都可見到,它是一種標記,可作為診斷、病程、及共病的預後因素』,因此在DSM-5恐慌發作」被當成一種特性說明,適用於所有的DSM-5疾患。
    「社會焦慮疾患」,取消原DSM-IV的「廣泛型(generalized)」特性說明,因實務上很難評估是否『在多數社會性情境都會害怕』,而代之以「僅限於表演時(performance only)」的特性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