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1日 星期五

我不能替別人生活,也不要受到別人的生活選擇所影響

有個住院的精神病患自殺了。曾有過十幾次自殺嚐試,這次他竟成功了。
這個案多年一再以「給我--------,不然我就不要活了」來操縱周圍的人,這次竟真的走上了不歸路。

好幾天了,當時參與急救的護士們仍整日神色凝重;問她們為何如此放不下?『每次都會想到那個案臨死的樣子,心裡就毛毛的』護理長提議一起去吃豬腳麵線,我笑著答應了。

年輕護士,畢業後就走精神科,幾乎沒經歷過內外科急診的生死場面,急救的場景確實足夠構成「創傷後壓力疾患」的創傷事件吧。

我這樣開導她們:

我們不能替別人生活,不能替別人作選擇,也不要被別人的生活選擇影響。任何人選擇自殺,都不是別人的責任;作為專業人員,針對自殺意念我們要儘力勸導並防範,但我們不可能永遠盯在一旁;我們遺憾個案的自殺,但不必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目睹死亡必然會造成內心衝擊,但要趕快走出來,學習坦然面對死亡。醫學這行業對抗疾病與死亡,我們如果不能心平氣和面對他人的死亡,如何能作好醫療工作?走不出來的人很快就會心力耗竭(Burn out),無法繼續從事醫療。

大多數人多經歷幾次,就能去敏感化(desensitize)而習慣了,少數人一直走不出來,可能只好改行。如果一直走不出來,或許要檢討是否自己有非理性思惟從中作祟。例如:過度追求完美的傾向而將患者死亡視為自身的重大挫折?過去經驗造成對死亡有非理性恐懼?對死亡的個案有著反移情作用 (countertransference)

『如果我那時候-------,或許他就不會尋死了。』是另一常見的非理性思惟,如果一直被其困擾,或許要檢討是否自己傾向於不能理性面對他人的要求及作出必要的拒絕;我舉了老人小孩騎馬入城門的故事為例:凡事在乎他人想法,終將進退失據,一事無成。作出自己的選擇,必要時要坦然拒絕他人;他人想法,何必太在意。

職業生活不該是生活的全部,有家庭生活及休閒生活的調濟,身心才能平衡,才能長久從事醫療這耗損心力的工作。

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我的精神醫學書籍翻譯經歷(3)

民國89年,DSM-IV修訂其內文內容,原診斷準則也有些微更動,主要是診斷數碼部分,合記即諮詢我中譯本有無必要隨之修訂。其實只有診斷準則的小本手冊改變很少,可無需更改,但合記表示,在法律上這是兩本不同的書,若另一出版社取得翻譯版權,即可用我的譯稿略事修改即成一新書,而力主更新。我隨即花了兩個月,檢視新舊版本並予更正,就成了我另一本譯書。至於真正需修訂包含內文的大本DSM-IV內文修訂版,因為修正的工程浩大,而其內容修訂部分多是有關流行病學調查數字的更新,與臨床應用關係不大,就偷懶沒有再作改版。


大約民國91年,我在署立玉里醫院萬寧園區照顧慢性病房;工作輕鬆但單調。醫師室裡人來人往,每次都看見 陳文慶 醫師扛著一台筆記電腦(當時的筆電仍然體積龐大並沈重異常),問他在忙什麼,他說他去北巿療代訓時開始將一本住院醫師會談訓練的教科書試翻成中文,回來後因覺得放棄了可惜,就繼續下去。我向他要原書來看,書名Psychiatric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Understanding(精神科會談技巧),以前曾瞄過第一版,因為太厚了,考上專科醫師後就沒理它,現在已是第二版了。這書專注於診斷性會談,但也涉及心理治療,文字雖艱澀,但確是本好書。 陳 醫師個性溫厚,好學不倦,前年才在60高齡取得台大 公衛所的 博士。我遂提議兩人合作將全書譯出,再找合記出版這本書。



合記同意並向國外取得翻譯版權,我們一人一半分好章節,開始翻譯。真正動手後,才發現困難重重。我之前所譯各書,使用的英文都很平易近人,而此書作者或許學問高深又怕人不知,所用英文高深典雅,用字常見所未見,時時要查字典,並且幾乎每一句都是長句,子句層層相套,轉成中文時必須切割,安排譯句時頗費人心思。但書中除了具體描述許多實際臨床對話的特殊案例,還介紹許多會談實用技巧,以前視為無法言傳的會談技術,在本書都得以有條理呈現,我從中也學到很多。花了一年半時間,我譯完自己的一半,再把 陳文慶 醫師初譯的一半校正並統一文句用法,歷經艱辛,終於大功告成。我所譯各書中,這真是最辛苦的一本了,93年新書出爐之時,我暗自誓言,夠了,這就是最後一本了。此書極厚,訂價也壓不下來,雖然內容豐富,是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學習會談的最佳入門教科書,但知者不多,銷量也平平,實在可惜。

  
之後一年,我申請了衛生署一個研究計劃,主要是針對人們對於怪異想法、宗教主張、超自然偽科學訴求的相信程度調查。結果顯示各類無根據信念竟廣泛為人相信。驚訝之餘,我也看了一些與信念相關的外文書籍。其中一本頗打動我,就動念將其翻成中文,以推行「理性思惟」的重要。弄了一年多,金融海嘯來了,問過一些出版界相識者,都勸我別碰這種不可能有銷路的書,我心也漸漸淡了。看來我翻譯的工作就到此結束了吧。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我的精神醫學書籍翻譯經歷(2)

我的精神醫學書籍翻譯經歷(2)

2011/01/11 11:52




        我國早年並不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外文書籍的翻印翻譯都未經原出版社的授權,後來在美國301條款的威脅下,才制訂了智慧財產權的保護法律。民國83(1994)DSM-IV問世,取代了DSM-III-R。我即請合記去美國洽商DSM-IV診斷手冊(小本)的翻譯授權。誰知另外一位精神科醫師已捷足先登,他先向國外接洽版權,因版權只能由出版社簽約而非個人,他即找合記合作,合記也答應了他。為此合記勸我改翻譯包含詳細內文的DSM-IV全書(大本)。我答應了,簽約後即開始沒日沒夜的翻譯工作。



當時我在新店一家私立精神科醫院工作,臨床業務原即很繁重,因此多半是利用晚上,每每翻譯到深夜。有一次打字好幾個小時,卻一時失誤離開時沒有存檔,整個晚上的心血都泡了湯,當時懊惱異常,為了記憶猶新也只好打起精神立刻重譯一遍;其中甘苦,如人飲水冷暖只有自己知道。半年後合記通知我, 那位 醫師無法如合約限期內交稿,希望我接手小本的翻譯,我當然樂意,而更拼命兩線進行。一年多的辛苦,在看到印製完成的DSM-IV大本小本成書之時,高興的都煙消雲散了。


  











但那一年多的翻譯實在太辛苦,當時我即決心再不翻譯了。民國88年我已返回花蓮,服務於署立玉里醫院;某日接到合記的電話,他們要引進一套醫學叢書,希望我幫忙精神醫學這一本的翻譯工作。或許靜極思動,一時手癢,就答應了下來,當然,合記電話中那句:『 孔 醫師,我們精神科這部分就靠你了』讓我為之飄飄然也是因素之一。駕輕就熟,不到半年我就交了稿,「漫畫精神醫學」一書隨即問世。這書印製精美,但其實內容沒有漫畫,而頗多簡明圖表,很能提綱挈領。內容雖佳,但定價稍高,銷路平平。

2011年1月10日 星期一

我的精神醫學書籍翻譯經歷(1)

民國七十六年我在台北巿立療養接受精神科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當時國內精神科還是小科,臨床工作人員並不多,中文教科書也沒有幾本,住院醫師們學習時必須直接啃英文書。當時的精神科診斷系統在衛生署官方及公勞保都是ICD-9-CM,可是臨床及研究上則是使用DSM-III-R(美國精神醫學會制定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第三版修訂版)。每位住院醫 師的 醫師服口袋中都放了一本DSM-III-R診斷條文的小冊子,以便隨時查閱。臨床討論時聽到資深醫師評論個案的診斷之時,就悄悄從手袋掏出手冊翻閱。久之熟悉了這些條文,主持晨會時對著護士們也能放膽說個幾句英文名詞,看來也有模有樣。

但隔著一層英文究竟有些麻煩,我就把臨床常遇到的診斷準則翻譯成中文,作成小卡片,查閱時果然方便多了。某次個案討論時,一位職能師好奇的要了我的卡片,瞄了一眼就如獲至寶似的要求借回去抄一遍;我才驚訝原來非醫師的精神科工作人員也對DSM-III-R有需求,只是受阻於外文書的隔閡。數週後我在公館合記書局台大店瀏覽架上眾多外文書時,一時興起,拿了DSM-III-R手冊的原文書,問當時正在忙碌的吳老闆:『這書翻譯成中文,合記有興趣嗎?』吳老闆的反應可說是喜出望外,雙方略為商議,就敲定了合約。我隨即全力投入翻譯,最先還爬格子寫稿紙,那時恰逢個人電腦開始普及,我就狠下心來把倉頡輸入法練熟,之後改成直接電腦前寫作,大大加快了翻譯的速度。總共花了半年多時間,將全書譯成。



合記出版後,竟然十分暢銷,幾年時間刷了六七千本。當時北市療 許多非 醫師醫療人員也都口袋放上一本,我同期的住院醫師就埋怨我:『你害我開晨會時都不敢評論什麼了,每次我話還沒說完,有人就從口袋裡掏出你那本寶貝書來,害我毛毛的不知有沒有講錯。』哄笑之餘,我心裡還是很得意的。

    臨床精神病理學是精神科第一年住院醫師訓練的重頭戲,當時讀書會的教材是Fish教授的遺著「Fish’ Psychopathology(這位英國老教授當時已過世),每個住院醫師要輪流唸分到的章節。當時我不知手邊五弟(心理師)給我的影印書是第二版,而其它人則仍用北市療圖書館的第一版,所以輪我唸時,講到第二版多出來的部份,其它住院醫師及指導醫師都怪異的盯著我。因為唸書時沒時間停下來翻譯,我會先把分到的章節翻譯出來,到時直接唸譯稿即可。譯了這麼多章節,只用一次實在可惜,加上感覺精神病理學的中文書當時很少,就去問合記有無出版意願。或許第一次DSM-III-R手冊的成功給雙方都帶來信心,就簽了約,之後我花了一年多將「Fish氏精神病理學」譯出。或許這本書的適用讀者群較狹窄,出版後銷路平平,但也再刷了一次。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推薦好書”精神科會談技巧”


精神科會談技巧 ( Psychiatric Interviewing: The Art of Understanding 2/e )是一本專注於診斷性會談並涉及心理治療的好書,由合記出版。除了具體狀況的描述與實際臨床對話的特殊案例,作者並提出談話流暢學(facilics)的創見,還介紹許多其他領域的會談實用技巧,對精神健康專業人員是最佳的臨床入門教科書。我在8年前與 陳文慶 醫師共同翻譯此書,耗時一年半,歷經艱辛,但也從中學習頗多。對精神科臨床執業幫助很大。

這書雖厚,但內容豐富,瀏覽一遍還不足,值得精讀。推薦給從事精神科臨床與心理輔導的專業人員。


原書目錄如下:
第一部分 會談的基本原則

第一章 會談:藝術背後的原理
第二章 會談的動力結構
第三章 非語言行為:會談就像啞劇
第四章 評估的各種觀點:通往有效的治療計劃


第二部分 會談與精神病理

第五章 應用於憂鬱病及其他情感性疾患的會談技巧
第六章 探索精神病的會談技巧
第七章 人格疾患:社會史的回應


第三部分 會談的高等技術

第八章 探索自殺與殺人的意念
第九章 精神狀態與有利點:通往心理治療之路
第十章 因應阻抗的藝術

附錄一 運用談話流暢學分析法指導會談
附錄二 會談實錄(六十分鐘完整收案會談)附錄三 記錄病歷:有效的策略
附錄四 順利通過精神科口試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