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核能是人類永續生存的唯一選擇,必不可廢

應否重啟核四,又成為焦點;今將三年前舊文新登,論述核能才是唯一永續能源,請參考;若公投核四存廢,請作出理性抉擇.

受日本福島核災影響,全世界反核電之聲四起,一時之間核電廠成了過街老鼠,「廢核能」已成政治正確的選擇。台灣也不例外,反核者紛紛跳出來要求政府提出廢核時間表,核四廠更成眾矢之的,立法院通過核四預算追加案時,引來大批抗議者。民進黨也馬上換了腦袋,揚言執政後將廢核。

中華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啟源則在中國時報撰文表示:與德國比較,我國是獨立電網,缺電也無法向外購買(難道興建海底輸電電纜向大陸買電?);德國家戶電價是我國的四倍,我國民眾肯接受德國這樣的高電價水準嗎?(當然不肯!)再生能源成本仍遠高於傳統能源,發電效能又不穩定,需要大量備載電廠。燃煤天然氣發電又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基本方針違背。(正是同一批人大聲責備政府沒作好節能減碳)

這些廢止核電必然帶來的衝擊該如何因應?反核者只會用一些發展替代能源、節約能源、過簡樸生活的空話來自欺欺人。(他們願接受限電限油、沒有冷氣的古早生活方式嗎?)其實若整體考慮數十年內全世界堪用能源,核能必不可廢,且是人類永續生存的唯一選擇。

我曾用水族箱養過魚。那時只是為了好玩,沒養什麼名種魚,只花了二十元買了幾十隻一般被當成飼料魚的鯉科小魚放養。隨著小魚漸漸長大,每幾星期就會死個 一兩 隻,也看不出什麼原因,但剩下的似乎也活的挺好的。快兩年過去,水族箱內只剩下三隻徜徉其中,其體型恰與水族箱的生存空間頗相稱。我想,我這尺寸的水族箱只夠養三隻這樣大小的魚吧。不論之前我如何細心照料,因受限於生存空間,也不可能讓最初那數十隻仔魚都長大。
    這水族箱是個封閉系統,其生存空間加上投入的資源能供養的水族生命也有其限度,隨著小魚長大耗用更多資源,這系統無法供應,就必須減少魚的數目以達到平衡,這道理很淺顯易懂。

而若整體考量地球這封閉系統呢?

隨著中國印度巴西等原先落後國家的崛起,隨著亞非南美貧窮國家的努力脫貧,全世界八十億人口都努力向上爬,想過美歐日本式的幸福生活。這是人性,誰曰不宜?誰能阻止?
  
試想像這天堂一般的願景:全世界八十億人不分國家、種族、地域、宗教,人人豐衣足食,住有屋,行有車,接受完善的教育,環境衛生良好,每個人都有文明講道理--------

好個大同世界,好個痴心夢想!

是我太悲觀嗎?當然不是!反而是以為上述願景能實現的人才在妄想!什麼讓這願景不可能實現?正是馬爾薩斯的魔咒:生者無限,而資源供給有限。最關鍵的資源是什麼?不就是能源嘛!

能源就那麼幾種。煤、石油、天然氣這些碳能源,即使人類鐵了心不管它會造成全球暖化,其蘊藏量還能讓我們揮霍多久?二十年?五十年?一百年?那我們五百年後的子孫要用什麼?

太陽能與風能這類所謂乾淨綠色能源,姑不論其供電不穩定的先天缺點,只要略事計算,即知縱使把地球上所有堪用地點都利用了,其產生能源能供應多少人維持現有生活水準所需?不足之處,是降低生活水準呢,還是回過頭來透過飢餓或戰爭來減少人口?

核能被妖魔化的基本論點是不安全:「要是核電廠爆炸了,後果不堪設想!」「不要告訴我核災變的機率有多低,我要的是絕對安全!」這種歇斯底里式的訴求實在令人啼笑皆非。每天開車上路絕對安全嗎?去日本自助旅行絕對安全嗎?孩子每日上下學絕對安全嗎?核電廠事故等同於核彈攻擊嗎?幾次核電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得上車禍、自殺、令人肥胖的速食嗎?

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並未造成人類生存長期影響,但可以預見的是人類若自行放棄核能,將對人類永續生存的努力造成致命打擊。

追求人類的永續生存,是考慮幾十年、幾百年、還是幾千年呢?

人類幾十萬年前現身,初期人口甚少,採集漁獵為生,所耗用資源甚低,地球完全能即時生產補足。幾萬年前人類開始以農耕畜牧為生,才得以供養更多人口,人口開始大幅成長,開展了人類文明。此一階段人類為生存砍伐森林、開闢農田牧場,耗用地球資源,已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這一階段的人口控制主要仍靠飢餓與戰爭,才得以在耗用資源與生產之間勉強達成平衡。近數百年工業革命為人類文明帶來全新面貌,但人口爆炸與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也大量耗用地球資源。不過幾百年,我們已將地球歷經數億年積存的碳能源(煤、石油)耗用殆盡。對地球而言,人類真是敗家子。對我們的子孫而言,我們是極自私的一代。

幸運的是我們發現了核能,能幾近無限長久供應人類生存所需的能源,這才是人類永續生存的唯一憑藉。核電商業運轉已數十年,技術層次仍在進步中,幾次核電事故並未(也不太可能)造成整體人類生存危機(全球增溫則遠更嚴重)。我們應投入更多資源精進核能產業,而非放棄它。這門科技是人類永續生存所必須,我們的子子孫孫都會用得上,絕對值得發展。

  民主政治如果等同於選舉,那民主的前途堪虞。所謂民意、輿論,常是目光如豆,只看眼前不顧長遠。經由選舉取得政權的政客,當權後執政大多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求在任期內滿足選民,規劃政策時幾乎都不考慮任期期滿之後的後續狀況,全世界皆如此。例如,台灣人口老化始自二十年前,國家債務開始失控也差不多那時開始,那正是選舉萬歲開始的年代。我們盼望政治家們要有遠見有擔當,堅持執行現在不討好但有利於將來的政策,以我之見,發展核能即為其一。但在可預見的將來,能有這樣的政治家出現嗎?不論是政策主張搖擺不定前後矛盾不以為意的蔡英文,或明知當行卻常瞻前顧後自陷父子騎驢窘境的馬英九,都讓人憂心。
  
我們這一代可說人類歷史上少見幸運的一代。科技一再突破,生活水準勝過任何時代。但這好景能長期維持下去嗎?經濟學有句名言:「長期來說,我們都死了。」的確,再三、五十年我們都死了,或許不會承受此時廢除核電的諸多後果。但我們的子孫呢?到那時他們面臨能源枯竭,再臨渴掘井重新發展核電恐已緩不濟急,難道要他們再回到從前,用飢餓戰爭這殘酷的天擇手段來解決問題嗎?

  政客此刻媚俗唱高調反核很容易,但為了人類永續生存,請積極發展核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