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單親父殺女傷子後自殺新聞評論

今日(96-12-17)各報載:黃姓單親爸爸殺死女兒,再刺傷兒子,後自殺身死,男童事後表示,爸爸在行凶前,曾對坐在轎車後座的他和妹妹說:「我們不要活了,爸爸養不起你們。」這段話,警方懷疑這又是一起因為經濟因素釀成的家庭悲劇。但另一段又述:黃姓男子母親說,兒子經營電器行生意還不錯,但最近幾個月始終悶悶不樂,兩、三個月前曾向她及前妻表達輕生念頭,可能是罹患躁鬱症。都成了報紙標題。
  
要評論的是:躁鬱症不是突然發生的疾病,黃姓男子35歲,並非好發年齡,之前也未出現典型躁鬱症的症狀,若說他因為生活困境而處於憂鬱狀態,還有幾分道理,猜測為躁鬱症,九成九九是錯的,更何況若處於躁狂狀態,欣快自大更常見,怎會自殺?媒體用作標題,實屬誤導讀者,且有污名化躁鬱症的可能。
  
自殺者常有精神疾病,但並非都有精神疾病,最多的還是生活困境走不出去之故。近數年自殺率節節上升,社會動盪不安而致民無以為生才是主因,簡單歸因於精神疾病,是駝鳥心態。當事者母親或許為顏面託詞躁鬱症,但媒體與讀者可要分辨其中差別才好,謀國者更要警惕反省。

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控制焦慮?

焦慮是什麼?焦慮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是人們面臨危險或生活壓力的正常反應。僅當程度上過度不合宜的嚴重或持續太長,使得當事者功能受損之時,才構成問題。焦慮並不會造成什麼身體或精神上的傷害,但它會造成生活上的適應困難。此時即使最單純的思想行為都構成莫大的緊張壓力。
人們處於壓力情境下,身體將釋出一種激素-腎上腺素,經由血液循環分佈全身。它讓我們的身體準備妥當來應付任何壓力情境,但它也產生許多與焦慮相關聯的身體感受:如:顫抖、冒汗、四肢無力感、胃絞痛感、肌肉緊張、臉潮紅、心悸、呼吸困難感等。此時也會讓我們有些行為的變化,如:坐立不安、吃的更多、逃離壓力情境、吸煙、咬指甲、做事衝動冒失等。我們的思想也會有所變化,如:擔心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擔心自己即將昏倒、擔心這個問題此後將永遠跟著自己、什麼事都將悲觀負向的設想、十分害怕。焦慮本身可能讓人十分痛苦,它給我們帶來焦慮的感受與思想,甚至害怕。最常見的反應是逃離現場,但逃避而得到的放鬆僅是暫時的,而此壓力情境將日益困難面對。


我們要如何做才能控制焦慮?
有些實際可行的方法能克服使人不適的焦慮症狀,以下是最重要的三種:
(1)學習如何放鬆:學習特殊運動及緩慢規律的呼吸,學習如何控制身體的感受。身體的放鬆也能幫助降低精神的壓力。
(2)學習面對害怕:學習如何逐步面對問題,而漸漸建立自信心。
(3)學習如何控制使人痛苦的思想:包含將心思遠離問題所在,並將擔憂轉成建設性的想法。
利用這些方法打破焦慮的惡性循環。但這些方法並非天生即有的,它是需學習的技能,需在家時常練習使成為一種習慣,才能在日後類似的壓力情境下,真正克服惱人的焦慮。

長期失眠的痛苦

  雖然失眠只發生在晚上,它對個人卻造成一天二十四小時的影響,對患者生活各方面而言都是真實而嚴重的打擊。無失眠困擾的人可能無法體會失眠者的痛苦,但不應因此而忽視長期失眠者的抱怨。
  失眠所造成的不良影響相當廣泛,他們常苦於白日睏倦思睡,雖然必要時他們尚能勉強維持警醒以完成白日的工作,但稍安靜下來則會疏忽而瞌睡,在工作表現上當然大受損害。長期失眠者也許對例行性無太大困難的工作還可勉強勝任,但對較複雜、較需動機與創造力、較耗腦力的工作,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工作效率或品質都大不如前,原因或許在為他們的情緒常焦躁不安,注意力很難專注,稍用腦就出現一大堆身體抱怨。失眠者與無睡眠問題者相比較,他們更會自覺健康狀況不佳,也比較常請病假,較常住院,然而客觀方面未必能找到嚴重度相稱的疾病,因而難以得到家人同事老板甚至醫療人員的諒解。
  長期失眠深深影響患者的人際關係,這是失眠造成最嚴重的後遺症。患者感到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常覺得無能與自卑。不顧失眠如此普遍的事實,他們總覺得自己是極少數失眠可憐蟲中的一個,當他們半夜輾轉床際時,他們自覺完全孤獨。他們甚至認為失眠很可恥而羞於與人談及自己的失眠問題,因而即使為此求診,也是偷偷摸摸的,怕讓熟人知道。沒有失眠困擾的配偶或親友,無法了解何以患者會睡不著,開始還會提供一些表淺的意見,如放寬心啦,再躺躺看啦,或甚至教患者數羊、喝熱牛乳等方法,但當患者的失眠已成常態,這些親友也失去了興趣與耐心,甚至認為失眠者是「庸人自擾」或「言過其實」,這更使失眠者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一般人常認為失眠是心理困擾所造成,而不是病,因而失眠者為避免被人認為有心理問題,更加隱藏失眠困擾,以免自取其辱,這又增加了他們的挫折感、焦慮與憤怒之情,常會遷怒到周圍人的身上,而給人脾氣日益暴躁之感。這對其人際關係、夫婦感情、家庭和諧都傷害甚大。
  心情方面,失眠者常覺得無精力、心緒不寧、易怒而有些心情低落,無心參與社交休閒娛樂活動,即使勉強參加也無法從中得到樂趣。當然他們也比較難快樂,對前途常抱持悲觀看法。然而失眠者的心情低落與真正憂鬱病並不相同。前者的不快樂是在長期失眠之後才產生,他們一再努力仍無法入眠導致了挫折感與無助感,外表看來與憂鬱病頗類似,但是患者自己能夠分辨失眠與不快樂之間的因果關係。當然憂鬱病患者也常有睡眠的困難,而增加鑑別診斷的困難。
  總之,長期失眠的患者,其身體狀況、工作能力、社交活動、生活樂趣等都全方位受到很大的傷害。它深深影響到患者的心情、健康、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更嚴重的是:長期失眠後,他們不再相信自己有安睡的能力,並且不理性的推及於生活其他各方面而感覺無自信與強烈自卑,對整個世界都抱著悲觀灰色的態度。不但將自己推入絕望痛苦的深淵中,身邊的家人、朋友、同事也因而間接受害。我們應正視失眠這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在實際生活中應當如何做來應付長期的失眠呢?以下安眠十訣提供正確的睡眠方法,應可協助絕大多數類型的失眠。安眠十訣的內容是:想睡才上床,難眠勿賴床,清晨定時起,白日不小寐,遠離煙與酒,少用咖啡茶,多規律運動,身心宜安寧,慎用安眠藥,長保安眠樂。

環境刺激控制不良造成失眠

 我們每天做的事情,未必皆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的,常常不自覺的受到時間、地點、場合所影響。當某種環境刺激與我們某些行為或身體反應時常一起出現時,久而久之,不論二者有無因果關係,常使我們不自覺將它們連在一起。以後每次出現這種環境刺激時,我們即不自覺地出現這些行為或身體反應,換句話說,這環境刺激已成為這些行為或身體反應的誘發訊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制約反應」。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例,例如:中午十二點一到不論你是否覺得飢餓,都習慣於去餐廳用餐,而且吃的下;許多人一進電影院,不自覺先去買個零嘴;講堂裡燈一關教學幻燈片一亮,不論睏倦與否,許多人不由自主地進了黑甜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而想要徹底改變某種行為或身體反應,必須也避開這些伴隨的刺激。這就是刺激控制的原理。

  對一般人來說,無論窗簾花色、梳妝台等傢俱擺設、床的位置、枕頭棉被的花色及柔軟性、甚至那種床的氣味,這些臥房和床的一切,伴隨了這麼多熟睡的日子,是如此的熟悉,它們與香甜睡眠之間的聯結非常緊密,因而不論原先是否睏倦,他們只要一進了臥室就覺得懶洋洋的什麼都不想做,上了床眼皮就沉重異常,一會了就進了夢鄉。

 有些人習慣於在床上從事許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諸如:閱讀、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吃宵夜、檢討過去計劃將來等。他們的臥房有著各樣的設備,來從事這些使人頭腦清醒的活動。久而久之,臥房與清醒不眠之間被制約相聯,臥房成了起居室,使他們真正想入睡時,要躺上好久才能入睡。這些人可說因為這些不良睡眠習慣而比別人易於失眠。

 長期失眠者不論最先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困難,若持續一段時期,那種失眠時在床上的輾轉反側、胡思亂想、擔憂焦慮、自我挫折感、無助無望等痛苦經驗,終將與臥房和床等熟悉睡眠環境緊緊相聯結,縱使引發失眠的直接原因已消失,這種關聯仍然存在,造成長期失眠。他們常抱怨:『我原已十分想睡,不知怎麼,一進了臥房躺下來,就感到一陣驚慌,人馬上就清醒過來』。也就是說,他的床已被制約成為睡眠的頭號殺手。病人常能夠在其他地點如沙發、搖椅、家以外的床舖、甚至車上順利睡著,但一進了自己的臥房,見了自己的床,所有過去在此失眠時的痛苦經驗,都一下子沖上心頭,病人馬上發慌而心跳加快、雙手顫抖、全身發冷,在這麼高的交感神經活性下,怎麼能順利睡著?這種對臥房與床的害怕,正是睡眠環境刺激控制不良的表現。

 這些失眠者,要想徹底擺脫失眠,除了消除誘發失眠的原始原因外,還得處理這些負向的制約因素,做好睡眠的刺激控制。實際作法是:重新佈置睡眠環境,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感覺;不在床上從事睡眠與性以外的活動;只在十分想睡情況下才就寢,睡不著立即起床,不賴床;不論前一晚睡的如何,早上定時起床;白日不午睡。這些都是為了強化床作為睡眠的一個正向刺激,削弱床與任何影響入睡之活動的關聯性,以幫助失眠者建立持續的睡眠規律性,讓他們每晚都能迅速入睡並維持睡眠。

急於入睡,更難入睡

 有個睡眠實驗,讓一群從無失眠困擾的受試者先在實驗室中睡眠數日,讓他們習慣新的睡眠環境。正式測試當晚,宣布最早睡著的人可獲得一大筆獎金。結果受試者的平均入睡準備時間足足增加了一倍!換句話說:越努力想睡著,越難入睡。

 許多人剛開始覺得睡不著時,他們會更努力試著入睡,這種對睡眠的全神貫注,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反而讓他更難入睡。個性急躁講求時間效率、自我要求高做事努力求好的人,失眠時特別會有這種急於入睡的心理。他們平時即習於掌握自己的生活細節,要求身心常處於最佳狀況,不喜歡自己預定的生活步調被意外打亂。為充分利用時間,他們不願浪費時間於等待睡眠,常定些無謂的自我要求,如『在三十分鐘內一定要睡著』,因而在床上他們常常看錶,『糟了,又半小時過去了!』,如此計算自己已浪費的時間,好像替自己打卡一樣。他們常不合理的認定『每天一定要睡足八小時以上,否則將造成生病甚至嚴重身體傷害。』,因而他們不能容忍任何一點睡眠困難,怕缺乏睡眠干擾了次日的工作計劃。總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克服它。他們不了解失眠相當普遍,卻覺得自己是唯一被失眠折磨的失敗者。一般生活中他們的努力常能克服困難得到效益,但在晚上與睡神的戰鬥,他卻屢戰屢敗,毫無辦法,卻又絕望地每晚繼續奮鬥。他們不了解睡眠是種非自主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直接控制」睡眠,只能安排好適合的睡眠環境,然後靜待睡神悄悄來臨。這些對睡眠的不合理期望,更增加緊張懊惱之情,最後終於形成如下的惡性循環:越努力試著入睡,越使自己焦慮緊張,生理心理越發不寧,更加清醒,又更加努力入睡,還是睡不著。

 其實慢性失眠者並不是每晚都睡不著,通常每週總有個兩三天,他們因為過度疲倦,躺床後還來不及擔心能否入睡就睡著了。但其他日子,則因為這種能否入睡的不確定性,使他們才上床就擔心今晚是否正好是失眠夜,而心情緊張起來,這正好妨害了睡眠!久而久之,習於掌握一切的他們,開始覺得自己對掌握睡眠竟無能為力,而覺得無比的挫折,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人格或精神狀態出了問題。心情變的無助無望,而使惡性循環更惡化。這些人常在想睡的時候睡不著,但在不想或不應該睡覺的場合,如看電影電視、上課開會、讀書、搭車之時,因為沒有急於入睡的壓力,卻很快入睡了。

 治療之道,單單勸他們放寬心情不要著急,並不能使他們平靜下來。應先教導他們正確的睡眠觀念,去除不合理對睡眠的期望,進行認知重建。再教他們身心放鬆的技巧,或配合藥物,阻斷焦慮造成的身體過激反應。要求他們僅在真正睏倦時才就寢,避免在床上空空地焦急等待。對接受能力較差的病人,可試行反向意願治療法,即要求他們在夜間失眠時,不但不賴床試著入睡,反要起床努力讓自己維持清醒不可入睡。有趣的是他們往往很不好意思的告訴你,雖然掙扎保持清醒,仍不知不覺睡著了。因為他們努力保持清醒之時,卻忘了去耽心睡不著了。

慢性失眠 ── 幸福終結者

  趙先生的個性很急,作事認真求好,在貿易公司多年,甚得上司賞識。半年前他想自行創業,而與朋友合夥開了家小公司作進出口貿易,之後生活更緊張了,每天跑東跑西忙個不停。晚上即使已經躺下來了,還要盤算檢討一番。要是發現遺漏了什麼,或想到什麼新點子,又急忙爬起來記下,幾次折騰下來便睡意全無,要拖上好久才能入睡。幾次失眠後,每天就寢時趙先生開始擔心睡不著,而更努力試著入睡,但不知怎麼了,越努力精神越好。睡不著之時,他又習慣性開始盤算事情,心情越發無法平靜。雖一再告訴自己:『別想了,快睡覺。』,但著急之下思緒更如脫疆野馬般管束不住。趙先生感到無法掌握自己的睡眠,更心浮氣躁,出現心悸冒汗頭緊脹感等焦慮症狀,因而更難入睡,形成了惡性循環。

  持續的失眠痛苦,與原先的睡眠環境一再同時出現,終於形成負性制約反應而聯結,趙先生開始不論原先多累多睏,一進了臥房,那失眠的痛苦經驗就一下子沖上心頭,而恐慌起來,原先那點睡意馬上就無影無蹤。每晚一躺床都擔心:『今晚能不能順利入睡?』,這種不確定感夜夜折磨著他,常要花上好幾小時才能淺睡一會兒,他開始視上床睡覺為畏途。白天的精神越來越差,開會、看資料、甚至開車等不該睡覺的環境下,反而時常不由自主的瞌睡起來。為了彌補不足的睡眠,他開始晚起床、睡午覺、晚上提早上床,然而這更使得晚上的睡眠形態混亂,更難以掌握睡眠。

  失眠開始幾星期後,趙先生在朋友建議下,開始使用安眠藥物幫助睡眠。開始相當有效,吃了藥後不到十分鐘就睡著了,除白天有些昏沉外,一切似乎很好。然而逐漸藥力似乎越來越差,為了安睡,必須服用更多的安眠藥,偶一停藥則坐立難安失眠的更嚴重。趙先生並不了解這是藥物耐受性,也不曾請教過醫師,只在西藥房零零星星地買藥。隨著失眠的惡化,他覺得自己的睡眠只有靠吃藥才能獲得,雖然自己知道一直吃安眠藥不是辦法,但不能也不敢停藥,他已陷入藥物依賴的深淵而無法自拔了。

  趙先生既生氣自己「笨的連睡覺都不會了」,又悲觀的想「我大概永遠都得靠安眠藥才能入睡」,對生活各方面都變的毫無自信心。自責自憐之下整天心情惡劣,覺得無助、無望。長期心情憂鬱與焦慮、加上藥物的影響,產生了許多身體症狀,他又歸因於身體出了問題,而停止了十多年來每週兩次的網球,也不再參加社交活動。趙先生脾氣變的暴躁易怒,在一次細故痛打小孩後,原先十分體諒他失眠痛苦的太太,也忍不住與他大吵了一架,分了房,對他的痛苦再也不聞不問,這更激起他的憤怒。趙先生的人緣越來越差,新公司業務也搖搖欲墜。躺在床上,趙先生思前顧後,不由淚下,不過半年,小小的失眠問題讓原先的幸福人生落到這般地步!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他有了輕生的念頭。

  這是個典型慢性失眠病患的寫真。它說明了長期失眠如何影響到患者的心情、身體、人際互動,而患者的工作能力、家庭適應、社交活動、生活樂趣等,都受到如此大的傷害。

  慢性失眠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該如何治療呢?有五種理論被提出來解釋慢性失眠:生理過激及身體緊張、情緒過於激動、急於入睡造成的緊張擔心、對外界刺激控制不良、認知思想太活躍。每種理論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我們將依次詳加討論。

影響睡眠的生理與情緒因素

 長期失眠患者的工作能力、家庭適應、社交活動及生活樂趣,都受到巨大的傷害。慢性失眠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當如何治療呢?有五種理論被提出來解釋慢性失眠的成因,每種理論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效果則因人而異。本文將說明生理過激身體緊張與情緒容易焦慮激動對長期失眠的影響。

 研究者發現,長期失眠者與無失眠困擾者比較,平時之心跳呼吸即較快、體溫血壓較高、肌肉緊張度較大,也就是說交感神經活性較高。這種現象在睡前特別明顯,而影響睡眠。首先被提出的想法是:白日累積的生理功能過度激動及身體肌肉過度緊張,造成長期睡眠困難。的確,我們常有這種經驗,在劇烈運動、大吃一頓後常常無法馬上睡著,即使睡著了也睡不安寧,似可佐證這種想法。因而流傳已久許多放鬆身體幫助入睡的方法,像泡熱水澡、按摩、打坐、聽輕柔音樂、飲熱牛乳、散步等,也幫助了不少失眠者。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生理過激及身體緊張,或許與暫時性失眠有關,但未必是長期失眠的直接原因,反而可能是長期失眠的後果。目前為了降低生理過激及身體緊張,除肌肉鬆弛藥物外,行為治療能提供生理回饋控制、肌肉放鬆訓練、以至於超覺靜坐、瑜珈等治療方式。它們對減輕焦慮相當有效,但對失眠的療效則尚無定論。

 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生理過激是果不是因,情緒容易焦慮激動,才是造成某些人長期失眠的主要原因。臨床上所見到的長期失眠病人,常常個性較神經質易煩惱,易於受生活壓力事件影響而梗梗於懷,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未解決的內心衝突常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這些長期失眠的人,朋友少,易於畏縮而少社會互動,他們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生活一直不快樂。據研究,長期失眠者的失眠,常在重大生活壓力事件之後才開始。或許因為個性因素,這些人原先對生活壓力的應對方式即不良,面臨重大生活壓力時,情緒整天激動不安,並使生理功能被擾亂,這些都對失眠之形成及持續扮演重要角色。有人也許要問,是長期失眠才造成這樣的人格改變,還是這種人格特質促成了長期失眠?研究顯示,當長期失眠困擾消失後,病人的心情將不再鬱悶易怒,但仍具有強烈的焦慮傾向。所以應是這種個性的人時常情緒緊張焦慮,其短暫失眠易於持續形成長期失眠。解決之道,應著重於處理病人的焦慮煩惱特質。除抗焦慮藥物外,如前述之生理回饋、肌肉放鬆等行為療法,也可以解除焦慮症狀。認知治療及心理治療則可在根本上改變病人的不良情緒反應素因,相當重要。藉著會談,治療者讓病人了解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情緒,而造成生理過激現象,使睡眠持續惡化的機轉;並試著讓病人學習新的應對方式來應付生活壓力。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若治療者能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透過支持性的認知心理治療,仍可協助病人慢慢調整自己的想法、情緒反應方式、人際關係等,以彌補性格上的缺點,讓生活更安適平和,自然地免於長期失眠之苦。

2007年12月5日 星期三

失憶症? 要考慮是在說謊!

獨木舟客失蹤5年 失憶又失婚2007.12.05 03:25 am
一名英國男子五年前划獨木舟出海失蹤,卻於一日下午奇蹟似地出現在倫敦一處派出所。但是這名男子的妻子賣掉兩人共有的房子後行蹤成謎,目前懷疑她去了巴拿馬。
本月一日,五十七歲的達爾文出現在倫敦西郊的一處派出所,他說:「我想我應該是個失蹤人口。」他向警察報上自己的名字、出生日期及住址,對失蹤五年的經過卻沒有任何印象,達爾文出現在派出所的原因亦不明。達爾文接受檢查後確定相當健康,已被兩個兒子接走。
達爾文原本是名教師及監獄官員,二○○二年三月在北海划獨木舟時出了意外,被認為已經死亡。當時為搜救達爾文,出動一架直升機、三艘船、六艘救生艇及一艘皇家海軍艦艇,只找到達爾文當時所穿的黃色救生衣。他的船槳後來被海浪沖上岸,六周後他駕駛的獨木舟「歐卡號」被人發現,船身斷成三截。
達爾文的父親羅納德表示,達爾文幼時出過車禍、頭部受創,可能是他失憶的原因。
達爾文失蹤半年後,安妮認為丈夫已經死亡,法院就達爾文的生死展開調查,兩個兒子也接受父親可能死亡的事實。達爾文的父親說,他會仔細問問兒子是否記得這幾年來發生的事。

身為精神科醫師,想作個評論:
這個離奇的故事,一般人或許會迷惑於突發失憶的觀念.其實最簡單的解釋,應考慮這個人在說謊.人的記憶是整體腦功能的一部份,半年都不記得事情,表示腦功能半年障礙,那麼此人這半年如何生活的,即值得推敲了.此人故事中其失蹤可能有很多利益糾葛處,讓人合理懷疑其有失蹤的動機.
新聞要聳動才有人看,但未必是真實的.許多多重人格或通靈預言等報導,也應同樣考慮當事者為不同動機說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