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 星期三

公有地的悲劇

聯合報100-12-14新聞:加拿大環保部長肯特12日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成為第一個正式宣告退出的國家。加國將不會繳交因無法達成議定書的減排目標,排放量反而激增的罰款136億美元(約台幣4110億元)。
到南非德班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肯特,返國後隔天便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並不包括美國和中國大陸這兩個排碳大國,因此根本行不通。京都議定書非但不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反而是障礙。」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排放目標,加拿大必須在2012年把排放量減至1990年標準之下6%,但實際上加拿大目前的排放量比1990年高出35%
肯特辯稱,加拿大僅占全球排放量的2%。他並表示,前任的加拿大自由黨政府1997年批准加入京都議定書是「不負責任的」決定,因為削減目標根本不可能達成,每戶平均將負擔1600美元的罰款。如果要達成目標,加拿大必須停開所有汽車,或停止整個農業生產,並停止所有建築的暖氣。

1968年哈丁在《科學》雜誌發表〈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理論,說明有限的資源若不設限制容許被自由使用,必然會被過度利用。原因即是每一位個體為自身利益都會儘量使用此有限資源,反正資源耗損的代價是轉嫁到所有有能力使用此資源的人們身上。因而人人爭先恐後耗用此資源,直到資源完全耗竭,或其負面影響(如污染)造成全體徹底崩壞為止。



上圖是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趨勢圖。全球暖化的元凶是人類活動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導致,二氧化碳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大氣層二氧化碳升高造成全球暖化,正是公地悲劇的標準實例。

經濟成長必然耗用能源,目前能源絕大多數仍依靠石化燃料供給,每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果實是自身享用,而耗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則不識相地超越國界擴散全球,即全球暖化的後果是由全世界共同承擔。但各國領袖誰也擔不起經濟倒退的政治後果,即使人人都知道全世界總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而且迫在眉睫,誰都不肯率先減排。
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是排碳超級大戶,過去占盡便宜,現在則說這種話:『難道要加拿大停開所有汽車,或停止整個農業生產,並停止所有建築物的暖氣?』這些國家的政治人士深知若要求他們的人民降低生活水準以減碳,等於是政治自殺!請問,自身政治前途重要,還是流離失所的北極熊與熱帶將被淹沒的小島更重要?倒不如把責任推到開發中國家更方便:『嘿,多少年來都沒這些麻煩,要不是你們也跳進來排碳,地球那會變成這樣子!何況你們人也太多了吧,才讓你們排碳量增加這麼快,這樣下去,你們排碳量很快就要超過我們了,你們才應負起更多減碳的責任!』加拿大只是說出所有這些已開發國家領袖的心聲而已。

中國印度巴西俄國等開發中國家怎麼會服氣?你們吃香喝辣這麼多年,一手建立了全球碳產業,現在把工廠扔到我們家,產品供給你們享用(還賒賬呢!),排碳罪名卻扔給我們!減碳減碳,把碳產業給砸了,我們一家老小吃什麼?誰還來供養你們,讓你們繼續享受?
所以《京都議定書》簽約各國,從開始就是各懷鬼胎,為了應付環保人士的抗議及科學界的示警,政客們群聚一堂裝模作樣一番,以儀式換取時間,反正任期再幾年就滿了,總不會在我任期內就全球大洪水了吧!

這神似賽局理論中的囚犯困境:每個人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作出的理性選擇,卻造成整體利益受損,反過來影響自身無法得到最佳利益。應付全球升溫危機,合作原應是最佳策略,但短視近利而各懷鬼胎,後果是大家一起下水。

將來會如何?我很悲觀。加拿大是第一個退出的國家,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美國跟本未曾簽約,如此一來更不可能加入了。排放大戶都不在意了,其他國家刻苦自持又有什麼意思?算了吧!搞砸就搞砸,反正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還有更倒霉的呢!各國縱然不主動宣布退出,也將消極以對,呵!這種無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其效力不如新聞紙哪!名存實亡是其唯一結局。

難道無解?

我以為人類只有另行發展新經濟,減少經濟發展與碳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不論怎麼說,要永續發展,就不能拋棄核能。此外,所有產品都應計算標示碳成本,讓消費者能用行動支持低耗碳產品,並讓碳污染的成本真正反映到其最終商品,因而京都協議書,與其著眼於減碳數字,不如大家協議,全球開徵碳稅,用經濟學手段,導引轉向非碳經濟。否則只有等待資源爭奪引發全球戰爭,而減少人口重創全球經濟,那時全球排碳量必然銳減,各國也都能聲稱「已達到京都協議書的減碳要求」了!

2011年12月13日 星期二

音樂會有很多種

音樂會有很多種。
     各類兒童音樂才藝班的成果發表音樂會,台下清一色是親友團;台上不論表現的多麼荒腔走板,台下照常大聲叫好,現場一片歡樂。這是一種。
     有名歌手的現場演場會,票早早就搶購一空;演出前黃牛票滿天飛,向隅者只有在演出後在門外隱約聽見門內偶像歌手的歌聲及歌迷們的嘶喊聲,扼腕不已。這也是一種。
  國家音樂廳的音樂會,則吸引的是真正音樂的愛好者,願意購票享受一晚音樂的盛筵,但是曲高常和寡,主辦者仍需賣力經營,才能不賠錢,才能繼續辦下去。這是另一種。
  業餘音樂社團呢?團員們一年內花了許多時間聚會練習,年終音樂會上將一年練的曲子交由觀眾們鑑賞,呈現一年的成果。觀眾呢?只靠音樂愛好者絕對行不通,因為水準還沒那麼高嘛!只靠親友團,大概也湊不足一場音樂會的觀眾,還得加上其他業餘音樂同好們捧場。這類音樂會的觀眾組成大致這三類吧。演出時觀眾們覺得還不錯就大聲喝采,台上演出者自然喜出望外,唱得走樣了觀眾們哄堂大笑,台上也陪著苦笑一番;興趣嘛,誰會苛求。這是第四種音樂會了。

近幾個月參加的音樂會不少,有些感想。
  我參加的台大校友合唱團年年公演,今年的演出少不得自購票廣邀親朋好友捧場。今年上半場以西洋宗教歌曲為主,幸好下半場安排了不少國台語歌,因而一位年年捧場的老同學在音樂會結束後興奮地告訴我『今年唱的好,我從頭到尾都沒睡,要是這場音樂會要付錢買票,我也願意』,我當時真是感激涕零。可惜當我問他願出多少錢買票,他則支吾了『兩三百塊吧』。呵呵,也不錯了,至少是覺得有價值的。
  之後隨著台大校友合唱團參與了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在國家音樂廳的盛會,事前密集練習及排練,十分辛苦。但上了台,看見觀眾爆滿,聽見掌聲如雷,不由得興奮不已。辛苦?值得值得!另一次則是在國家音樂廳欣賞貝多芬及海頓之夜,因曲目較不熟,事先還藉由youtube 密集預習,到場才沒有睡著。聽海頓大提琴協奏曲時,由望遠鏡看到國外禮聘的大提琴大師左手上下飛舞,實在驚嘆。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就我而言,真熱鬧!這時間與金錢,值得!與在家聽錄音錄影,感受確實不同。

  下半年三場流行音樂的音樂會,都是和兒子去聽的。

第一場Bob Dylan音樂會,是兒子力邀,「不是你們那個年代的傳奇嗎?」 那場我的感受是「偶像破滅」。這老先生是倨傲或耍酷?我在「國王戴了帽子,但穿了新衣嗎?http://tw.myblog.yahoo.com/kfj36-kfj36/article?mid=251&prev=254&next=249&l=f&fid=1一文已描述。

第二場是趙傳在台大體育館的演出。趙傳是我那個年代的偶像歌手,兒子從小坐我車都聽我播放的「我是隻小小鳥」、「我很醜所以我很溫柔」,因而主動找我一起去聽。現場聽眾顯然老中青都有,趙傳的高音依然高亢動人,賣力唱了不少老歌,他十分敬業努力帶動現場的氣氛。觀眾的熱烈迴響顯然讓他感動,有首曲子他幾乎因哽咽而無法唱完,我在望遠鏡中看他暗自拭淚,也為之動容。安可曲欲罷不能一再延長,趙傳笑說好像回到以前歌友會一樣,台下不停點歌,他都會唱一段回應,直到十一點他才說「大家滿意了嗎」而結束。歌好,唱的也好,又尊重歌迷,使得人氣沸騰台上台下打成一片,這才是大牌歌手,這才是撼動人心的音樂會。

第三場是羅大佑在小巨蛋的演出。我們這一代,成長於禁制管束的大環境。當年他那叛逆的形象,強烈批判的歌詞,沙啞的歌聲,成為當時台灣年青人的鬱悶宣洩管道,使他紅極一時,他留傳的經典歌曲也比比皆是。近年來他到大陸發展,現在的年青人對他也就不太熟悉。我要兒子上網預購票,並開始上youtube復習他當年的歌,也欣賞他近年在大陸香港的作品,發現他近年不少新歌,如「皇后大道東」、「侏儒之歌」、「首都」等,批判力不減當年,直逼人心,必然能打動大陸年輕這一代,難怪他能在大陸紅這麼多年。那天的音樂會幾乎滿座,像我這樣屬中老年的聽眾很多,甚至看到一位拄拐杖老先生由女兒陪著來聽。羅大佑當年總時一身黑衣墨鏡,讓人不識他真面目,這晚卻訴諸感性,與聽眾一起回顧過去時光。隨著時光追溯,每首老歌都讓我們這些歷經人世滄桑的半百中老年人為之感傷。他收起了尖銳的批判,唱「鹿港小鎮」後,強調「我只說台北不是我的家,可沒說台灣不是我的家,台灣才是我們永遠的家園」,這是遊子心聲吧!唱「亞細亞的孤兒」時,介紹他的團員來自亞洲各地,黃皮膚黑頭髮,個個揚眉吐氣,已走出悲情,全場采聲回應。各個階段的情歌,為他是感懷,為每個聽眾,何嘗不是在那一瞬間也魂縈舊夢了。這幾年他在大陸的作品,反而都未演出,歌,只對當事人意義非凡,對外人總隔一層,也難怪他未選入演出歌單。最後特別來賓蘇芮,更讓人驚喜,「一樣的月光」一樣歌聲高亢感人,一場音樂會搖滾天王與搖滾天后同時現身,真是盛會。夜已深,安可不斷,有年輕女粉絲高喊『羅大佑,我愛你!羅大佑,不要走!』我們這些中老年聽眾,作不出這樣的舉動,只會感動默默拭淚,為羅大佑的歌,更為那逝去的青春。想起「未來的主人翁」的一段歌詞「當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一些陌生的旋律,你或許會想起現在這首古老的歌曲」,啊!未來已經來到了,這些老旋律總令我眼眶濕潤!

這樣能觸動內心的音樂會,才是最有價值的音樂會!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霧中玉里如仙境

前一天下班時,看見西天一彎新月遙望將落山的金星,群山則沈默相望,心想:明天會是好天氣了

早上起來推了單車出門,卻發現全玉里鎮都沈睡在霧中

玉里醫院祥和園區在霧中,像仙境(遠處水塔幾乎看不見)
霧中樹,牽手相伴
堤上遠望秀姑巒溪,看不見對岸,雲後太陽正奮力掙脫濃雲牽絆,陽光已蓄勢待發

堤上遠望玉里鎮時,突然雲開了隙縫,幾線陽光照在玉里鎮上,如舞台聚光燈

橋上遠望玉里鎮,仍在雲霧中

霧中沈靜的秀姑巒溪

太陽開始發威,霧開始蒸散,低沈河谷的雲也安靜不了了

陽光漸灼熱,雲隨之翻黱

霧散了,路旁蛛網的水珠仍閃閃發亮

雲霧散去,看見樸實無華的農舍,陶淵明也該羨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