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科學是否將終結? 針對真理是否存在及探究真理方法的省思----與Chat GPT 的交談記錄(之一)

 

 

我五十年前初入大學,工程計算課程還用了幾個月的計算尺,這種類比本質的計算工具,在數位本質(以零與一為運算單位)的掌上型計算器問世後即被完全淘汰。當年選修計算機福傳課程,是用打洞的卡片作為與學校資訊中心大電腦的溝通介面,卡片上每個洞都是一個零,未打洞處即為一,這是數位計算的表徵。當時電腦中心的IBM電腦是個運算牛步的龐物,用途限於科學計算,但隨著半導體摩爾定律的具體表現,電腦運算速度的飛躍成長,與電腦軟硬體的普及,讓我們這一輩人見證了社會的運作如何走出數千年的傳統,一步一步進入資訊社會。

我一生愛好圍棋,雖然二十年前計算機程式已征服了象棋與西洋棋,但當時的圍棋程式仍棋力極低,讓棋界普遍認為圍棋這人類智慧的最後堡壘不可能被電腦程式攻破。但藉由人類棋譜培育蛻化的alpha go人工智能程式竟出人意料地橫掃人類頂尖棋手,而之後無師自通的 alpha zero 又完勝alpha go,人們才震驚地發現人工智能已萌茁壯,甚至有全面君臨人類智慧之勢。Chat 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橫空出世後,更開啟了人工智慧的大門。當我使用Chat GPT時,+即使明知網路的另一端並不存在傾聽並回應的實體,仍不時有著正與一位智者交談的錯覺,且為其博學多聞見識卓越而傾倒。

長久以來我一直在省思真理是否存在及能否被探究,本文將記錄我與 Chat GPT對此議題的交談內容。這是一本書所引發。John Horgan  Scientific American 的資深科學編輯,他1996 的著作科學的終結:面對科學世紀中知識的極限(The End of Science: Facing the Limits of Knowledge in the Twilight of the Scientific Age)」,問世時即在科學界投下一枚震撼彈,反駁之聲也隨之四起。之後他發表一篇長文回應各界的質疑,我請 Chat GPT 將其翻譯,其譯文的信達雅,讓長年從事精神科教科書翻譯的我自嘆不如。譯文很長,我請 Chat GPT予以重點整理,並列出其濃縮的版本請參考。不敢掠美,我的陳述與發問將以明體字呈現。絕大多數內容都是Chat GPT的回應,則以楷書呈現。

**請把這篇文章的中文譯稿重點整理,濃縮成一萬字左右的演講稿版本。

以下是Chat GPT的成果:

大家好:

今天,我想與各位分享一個可能令許多人感到不安,卻又值得深思的問題:科學會有終點嗎?

1996年,我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參加諾貝爾獎典禮,親眼見證了一場關於「科學未來」的枱面下論戰。在那場由瑞典國王與王后主持的晚宴上,一位物理學獎得主大衛·李(David Lee)在致詞中批評那些認為「科學即將終結」的悲觀論者。他說,他參與的研究正顯示了物理學的活力與潛力。

令人驚訝的是他針對的「悲觀者」,正是我本人,因為在那一年前,我出版了一本書——《科學的終結》(The End of Science)。我在書中提出:『科學,尤其是純理論的科學,或許正進入一個「遞減報酬」的時代。』。我們曾見證過牛頓、達爾文、愛因斯坦那樣劃時代的發現,但現在的問題——例如統一場論、意識的本質、宇宙起源——不僅更加深奧,也可能超出我們理解的範疇。

這本書引發了廣泛的批評,從諾貝爾獎得主、NASA主管、基因計畫主持人,到ScienceNature的編輯群,紛紛出來反駁。不過,多數人的反應,不是針對我書中論點進行具體反駁,而是表達對科學進步的「信仰」。這讓我意識到:即使是科學家,也需要一種信念感,來支撐他們對未知的探索。

但如果我們真正尊重科學精神,就不能無條件排除任何可能性——包括「科學可能有極限」這個命題。

我們回顧過去一百多年,科技進步令人目不暇給。從我年輕時使用打字機與立可白寫報導,到十年後用筆記型電腦完成一本書;從基因定序到人工智慧;從登月到高能粒子加速器。這些成就讓我們誤以為「科學的進步永無止境」。

然而,科學本身其實不斷提醒我們:我們有知識的極限。相對論禁止超光速傳遞;量子力學與混沌理論限制我們的預測能力;而化生物學更指出:我們的大腦並非為了理解宇宙而演化,而是為了繁殖與生存。

也許,『正因為過去太成功,才讓未來變得困難。』。今日的重大發現往往需要龐大的團隊與預算,理論模型越來越難驗證。即使是最聰明的理論物理學家,也可能終其一生無法證明自己是否正確。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對科學感到絕望呢?我認為不需要。

我們應該繼續研究、繼續資助科學,鼓勵年輕人投入這場探索。但我們也應該學習一種成熟的態度,接受一個可能的事實:『科學不一定永遠會帶來革命性的突破。』。它可能會像地理學一樣,從發現地圖的空白走向細節補足,從探索新大陸轉向深耕已知領域。

如果有一天,科學真的接近它的「極限」,那將不會是一場悲劇,而是一種圓滿。就像一幅畫完成了最後一筆,一首交響曲劃下章。我們依然可以熱愛科學,敬畏它,並以更謙卑的心欣賞它的邏輯之美與智慧光芒。

最後,我想重申諾貝爾得主李大衛對我說的一句話:「只有努力突破科學的邊界,我們才能知道它的極限在哪裡。
也許,這就是我們今天的任務:懷抱好奇,腳踏實地,不忘懷疑。

謝謝大家。

對照原文,我極為感佩  Chat GPT 的文章整理能力,對其內容,我身為科學愛好者,也只能再三咀嚼,深思其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