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睡眠實驗,要原先睡眠正常的受試者在睡前背熟一篇文章以備次日考試,結果他們的平均入睡準備時間比平時增加了不止一倍。筆者也有類似經驗,每當睡前活動過度用腦時,如考前開夜車、下棋、或看深夜電影,之後雖然身體相當疲倦,情緒也還算平穩,但上了床則滿腦子縈繞著書本內容、黑白子變化、或電影劇情,而不易順利入睡。門診也常見到失眠者抱怨:『每次一躺下,腦子就轉個不停,胡思亂想,完全不聽控制,叫我怎麼睡的著。』可見睡前思緒太活躍,確實是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
造成睡前思潮起伏的原因很多。失眠常發生於生活有重大事故之時,當事者受此壓力事件影響而整天心緒不寧,在夜深人靜臥床之時,常不由自主的回想、懊惱、盤算,腦子安靜不下來。另外人格也是重要因素:個性較急躁、遇事放不開、易於為小事煩惱、凡事過於追求完美、缺乏人際安全感、對挫折忍受度低的人,在輕度或甚至不算什麼壓力的生活事件下,也會整日耽憂不安,並且他們特別容易把所有的煩惱放在睡前反芻一番,所以這樣個性的人特別容易失眠。
另一個實驗則在受試者的腦波顯示已進入深度睡眠之時喚醒他們,長期失眠組往往抱怨一直很清醒未曾睡好,而睡眠正常組則可知道自己睡的很好。詳細研究他們將入睡前的腦波變化,發現失眠組較為活躍。更佐證將睡前的思緒控制平靜,是治療失眠的重要因素。
治療的重點並非以安眠藥物加強其睡眠,而在於教導病人讓認知平靜的技巧,傳統的「數羊」、靜坐、瑜珈等,都是治療的實例,方法多半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身體內在或外在的單一意念上,以摒除各種雜念,降低過度活躍的認知思想,自然能平心靜氣,而自然入睡。。這種治療方法開始也許收效甚慢,但若持之以恆養成習慣,讓他們學會以自我管理的精神來處理失眠問題。則不但能幫助睡眠,並能以較輕鬆的態度來看待偶發的失眠,不再將失眠看做世界末日般可怕。久而久之尚能潛移默化病人的個性,以積極的態度來應付生活壓力。
有些長期抱怨失眠的人,接受睡眠多相儀的客觀檢查,發現這些病人的總睡眠時數比一般人僅稍微減少,與其主觀抱怨失眠的痛苦,似乎不太相稱,但他們仍堅持此項失眠抱怨。他們對睡眠障礙的自我報告常顯得有些誇大,不但低估了自己總睡眠時數,高估了睡眠準備時間,也會低估了實際夜裏醒來的次數(可見睡的很熟)。他們也會過度誇大失眠造成自己許多身體傷害而擔心不已。許多假說想解釋這些人的抱怨,有些學者認為這些主觀失眠者可能有困難辨識與記憶自己的意識清醒狀態,並應用於判斷自己是否睡著。有些精神動力學派的學者則認為這些病人的失眠抱怨是一種替代性表現,用來解釋與轉移生活上的挫折或不滿,並藉此爭取他人的同情與協助。所以失眠者只要白日活動不因睏倦而受太大影響,表示其夜間睡眠尚充足,不必太過擔憂
。
對這類病人,醫師除處理其失眠抱怨外,也需多注意其生活適應狀況,若有潛在憂鬱焦慮等心理狀況,則應詳加探討並給予適宜的治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