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對所有各科醫師的調查顯示,他們門診的病人中有 17 %抱怨失眠,而精神科醫師的病人則更高達 33 %有失眠抱怨,可見失眠現象之普遍。要治療失眠,首先要找出其潛在原因究竟始因於精神疾病、身體疾病、行為學習因素、其他藥物影響、或原發性失眠,才能據此提供最適當的治療。安眠藥物只是治療方法中屬於治標的一種而已,然而一般醫師或病人,似乎把吃安眠藥當做處理失眠的唯一方式,一失眠直覺的就只想到吃藥。據研究,即使在藥物管制嚴格的美國,每年仍有約5%人口曾使用安眠藥物,國內藥品管制鬆散,安眠藥泛濫現象更加嚴重。
安眠藥物是醫療用藥,適當明智的利用,能為人們造福;不當濫用則與毒品無異。什麼狀況下可以考慮使用安眠藥物呢?醫師們的意見如下:
(1)偶發的短暫性入睡困難,必要時可一兩天使用短效性安眠藥助眠。
(2)生活壓力或心理創傷造成的心因性短期失眠,常屬於入睡困難及淺眠易醒,因而可睡前使用中長效抗焦慮劑、安眠藥或併用抗憂鬱劑,等到生活壓力過去心理恢復平靜,再逐漸減藥停藥。
(3)焦慮症患者,或許因為個性使然,雖然並無太大生活壓力,卻整日心情焦慮不安,影響生活品質。此時需服用長效的抗焦慮劑,以降低日常焦慮困擾。若合併失眠,可增加睡前抗焦慮劑的劑量即可。
(4)長期心情低落的憂鬱病患者,時有長期睡眠障礙。他們應先用鎮靜性強的抗鬱劑,必要時可配合安眠藥物使用。
(5)嚴重心理生理性慢性失眠,與始於兒童期對其他治療無效的慢性失眠,應以行為療法為主,輔以安眠藥物,以重建其睡眠型態。
(6)某些器質性睡眠疾患,如週期性腿動症候群。
(7)某些身體疾病、治療過程、用藥所造成的疼痛、不安及失眠,可短期使用抗焦慮劑或安眠藥。
選擇合適的藥物相當重要,但如何服用也應講究。一般服用原則是:
(1)不論睡眠狀況為何,藥物須每晚服用。藥物調整應由醫師視病人睡眠狀況而定期檢討明確調整。這是為了建立良好持久的睡眠型態,讓患者無須每晚矛盾是否今夜必須服藥,反而過度而更難入睡。每日服藥也能免於安眠藥用用停停造成的反彈性失眠,使病人不致產生『我一定得服藥才能睡的著』的錯誤觀念。
(2)服藥方式應明確固定,最好在上床前半小時內服用,不宜在上床後或已睡不著之時才服用。尤應避免「視睡眠狀況增減半顆一顆」等模稜兩可方式,很多失眠的人有著強迫性人格特質,對醫師『睡不著再服藥』的指示會過度聽從,因而臥床試圖入睡之時,仍時時監看自己是否睡著,該不該起床服藥。這種警醒狀況下必然會加重失眠。讓服藥歸服藥,睡眠狀況歸睡眠狀況,避免在不良睡眠與藥物服用之間形成制約性負向關係連結。
(3)每次只使用一種安眠藥,避免合併使用多種抗焦慮劑或安眠藥,否則在醫師衡量何種藥物有效而應增減時,會造成判斷困難。
(4)如純為睡眠問題,安眠藥不宜使用超過一個月,應積極以非藥物的其他治療方式配合,達到完全停用安眠藥的目標,以避免藥物耐受性及藥物依賴。驟然停藥每易造成比原先失眠程度更嚴重的反彈性失眠,在使用大量短效安眠藥之後尤易發生,因而停藥時需在醫師指導下逐漸減少藥量,等身體適應後再完全停藥。
(5)絕對禁止與酒精或其他中樞神經抑制劑合用。也不可併用安眠藥及提神藥。
使用安眠藥是短期手段,不是長期的睡眠工具。配合其他治療方法達成穩定的睡眠型態後,即應功成身退而停藥。切不可無目標的盲目長期服用,否則成癮即悔之晚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