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1日 星期二

急於入睡,更難入睡

 有個睡眠實驗,讓一群從無失眠困擾的受試者先在實驗室中睡眠數日,讓他們習慣新的睡眠環境。正式測試當晚,宣布最早睡著的人可獲得一大筆獎金。結果受試者的平均入睡準備時間足足增加了一倍!換句話說:越努力想睡著,越難入睡。

 許多人剛開始覺得睡不著時,他們會更努力試著入睡,這種對睡眠的全神貫注,使交感神經活性增強,反而讓他更難入睡。個性急躁講求時間效率、自我要求高做事努力求好的人,失眠時特別會有這種急於入睡的心理。他們平時即習於掌握自己的生活細節,要求身心常處於最佳狀況,不喜歡自己預定的生活步調被意外打亂。為充分利用時間,他們不願浪費時間於等待睡眠,常定些無謂的自我要求,如『在三十分鐘內一定要睡著』,因而在床上他們常常看錶,『糟了,又半小時過去了!』,如此計算自己已浪費的時間,好像替自己打卡一樣。他們常不合理的認定『每天一定要睡足八小時以上,否則將造成生病甚至嚴重身體傷害。』,因而他們不能容忍任何一點睡眠困難,怕缺乏睡眠干擾了次日的工作計劃。總要憑著自己的努力克服它。他們不了解失眠相當普遍,卻覺得自己是唯一被失眠折磨的失敗者。一般生活中他們的努力常能克服困難得到效益,但在晚上與睡神的戰鬥,他卻屢戰屢敗,毫無辦法,卻又絕望地每晚繼續奮鬥。他們不了解睡眠是種非自主的過程,一個人不可能「直接控制」睡眠,只能安排好適合的睡眠環境,然後靜待睡神悄悄來臨。這些對睡眠的不合理期望,更增加緊張懊惱之情,最後終於形成如下的惡性循環:越努力試著入睡,越使自己焦慮緊張,生理心理越發不寧,更加清醒,又更加努力入睡,還是睡不著。

 其實慢性失眠者並不是每晚都睡不著,通常每週總有個兩三天,他們因為過度疲倦,躺床後還來不及擔心能否入睡就睡著了。但其他日子,則因為這種能否入睡的不確定性,使他們才上床就擔心今晚是否正好是失眠夜,而心情緊張起來,這正好妨害了睡眠!久而久之,習於掌握一切的他們,開始覺得自己對掌握睡眠竟無能為力,而覺得無比的挫折,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人格或精神狀態出了問題。心情變的無助無望,而使惡性循環更惡化。這些人常在想睡的時候睡不著,但在不想或不應該睡覺的場合,如看電影電視、上課開會、讀書、搭車之時,因為沒有急於入睡的壓力,卻很快入睡了。

 治療之道,單單勸他們放寬心情不要著急,並不能使他們平靜下來。應先教導他們正確的睡眠觀念,去除不合理對睡眠的期望,進行認知重建。再教他們身心放鬆的技巧,或配合藥物,阻斷焦慮造成的身體過激反應。要求他們僅在真正睏倦時才就寢,避免在床上空空地焦急等待。對接受能力較差的病人,可試行反向意願治療法,即要求他們在夜間失眠時,不但不賴床試著入睡,反要起床努力讓自己維持清醒不可入睡。有趣的是他們往往很不好意思的告訴你,雖然掙扎保持清醒,仍不知不覺睡著了。因為他們努力保持清醒之時,卻忘了去耽心睡不著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