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失眠患者的工作能力、家庭適應、社交活動及生活樂趣,都受到巨大的傷害。慢性失眠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當如何治療呢?有五種理論被提出來解釋慢性失眠的成因,每種理論都有相對應的治療方式,效果則因人而異。本文將說明生理過激身體緊張與情緒容易焦慮激動對長期失眠的影響。
研究者發現,長期失眠者與無失眠困擾者比較,平時之心跳呼吸即較快、體溫血壓較高、肌肉緊張度較大,也就是說交感神經活性較高。這種現象在睡前特別明顯,而影響睡眠。首先被提出的想法是:白日累積的生理功能過度激動及身體肌肉過度緊張,造成長期睡眠困難。的確,我們常有這種經驗,在劇烈運動、大吃一頓後常常無法馬上睡著,即使睡著了也睡不安寧,似可佐證這種想法。因而流傳已久許多放鬆身體幫助入睡的方法,像泡熱水澡、按摩、打坐、聽輕柔音樂、飲熱牛乳、散步等,也幫助了不少失眠者。然而近年的研究顯示,生理過激及身體緊張,或許與暫時性失眠有關,但未必是長期失眠的直接原因,反而可能是長期失眠的後果。目前為了降低生理過激及身體緊張,除肌肉鬆弛藥物外,行為治療能提供生理回饋控制、肌肉放鬆訓練、以至於超覺靜坐、瑜珈等治療方式。它們對減輕焦慮相當有效,但對失眠的療效則尚無定論。
另一些研究者則認為生理過激是果不是因,情緒容易焦慮激動,才是造成某些人長期失眠的主要原因。臨床上所見到的長期失眠病人,常常個性較神經質易煩惱,易於受生活壓力事件影響而梗梗於懷,慣於壓抑自己的情緒表現,未解決的內心衝突常以身體症狀表現出來。這些長期失眠的人,朋友少,易於畏縮而少社會互動,他們常抱怨身體不舒服,生活一直不快樂。據研究,長期失眠者的失眠,常在重大生活壓力事件之後才開始。或許因為個性因素,這些人原先對生活壓力的應對方式即不良,面臨重大生活壓力時,情緒整天激動不安,並使生理功能被擾亂,這些都對失眠之形成及持續扮演重要角色。有人也許要問,是長期失眠才造成這樣的人格改變,還是這種人格特質促成了長期失眠?研究顯示,當長期失眠困擾消失後,病人的心情將不再鬱悶易怒,但仍具有強烈的焦慮傾向。所以應是這種個性的人時常情緒緊張焦慮,其短暫失眠易於持續形成長期失眠。解決之道,應著重於處理病人的焦慮煩惱特質。除抗焦慮藥物外,如前述之生理回饋、肌肉放鬆等行為療法,也可以解除焦慮症狀。認知治療及心理治療則可在根本上改變病人的不良情緒反應素因,相當重要。藉著會談,治療者讓病人了解自己的個性如何影響情緒,而造成生理過激現象,使睡眠持續惡化的機轉;並試著讓病人學習新的應對方式來應付生活壓力。雖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若治療者能與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療關係,透過支持性的認知心理治療,仍可協助病人慢慢調整自己的想法、情緒反應方式、人際關係等,以彌補性格上的缺點,讓生活更安適平和,自然地免於長期失眠之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