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做的事情,未必皆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的,常常不自覺的受到時間、地點、場合所影響。當某種環境刺激與我們某些行為或身體反應時常一起出現時,久而久之,不論二者有無因果關係,常使我們不自覺將它們連在一起。以後每次出現這種環境刺激時,我們即不自覺地出現這些行為或身體反應,換句話說,這環境刺激已成為這些行為或身體反應的誘發訊號。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制約反應」。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實例,例如:中午十二點一到不論你是否覺得飢餓,都習慣於去餐廳用餐,而且吃的下;許多人一進電影院,不自覺先去買個零嘴;講堂裡燈一關教學幻燈片一亮,不論睏倦與否,許多人不由自主地進了黑甜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因而想要徹底改變某種行為或身體反應,必須也避開這些伴隨的刺激。這就是刺激控制的原理。
對一般人來說,無論窗簾花色、梳妝台等傢俱擺設、床的位置、枕頭棉被的花色及柔軟性、甚至那種床的氣味,這些臥房和床的一切,伴隨了這麼多熟睡的日子,是如此的熟悉,它們與香甜睡眠之間的聯結非常緊密,因而不論原先是否睏倦,他們只要一進了臥室就覺得懶洋洋的什麼都不想做,上了床眼皮就沉重異常,一會了就進了夢鄉。
有些人習慣於在床上從事許多與睡眠無關的活動,諸如:閱讀、看電視、聽音樂、打電話、吃宵夜、檢討過去計劃將來等。他們的臥房有著各樣的設備,來從事這些使人頭腦清醒的活動。久而久之,臥房與清醒不眠之間被制約相聯,臥房成了起居室,使他們真正想入睡時,要躺上好久才能入睡。這些人可說因為這些不良睡眠習慣而比別人易於失眠。
長期失眠者不論最先是什麼原因導致睡眠困難,若持續一段時期,那種失眠時在床上的輾轉反側、胡思亂想、擔憂焦慮、自我挫折感、無助無望等痛苦經驗,終將與臥房和床等熟悉睡眠環境緊緊相聯結,縱使引發失眠的直接原因已消失,這種關聯仍然存在,造成長期失眠。他們常抱怨:『我原已十分想睡,不知怎麼,一進了臥房躺下來,就感到一陣驚慌,人馬上就清醒過來』。也就是說,他的床已被制約成為睡眠的頭號殺手。病人常能夠在其他地點如沙發、搖椅、家以外的床舖、甚至車上順利睡著,但一進了自己的臥房,見了自己的床,所有過去在此失眠時的痛苦經驗,都一下子沖上心頭,病人馬上發慌而心跳加快、雙手顫抖、全身發冷,在這麼高的交感神經活性下,怎麼能順利睡著?這種對臥房與床的害怕,正是睡眠環境刺激控制不良的表現。
這些失眠者,要想徹底擺脫失眠,除了消除誘發失眠的原始原因外,還得處理這些負向的制約因素,做好睡眠的刺激控制。實際作法是:重新佈置睡眠環境,給自己一個全新的感覺;不在床上從事睡眠與性以外的活動;只在十分想睡情況下才就寢,睡不著立即起床,不賴床;不論前一晚睡的如何,早上定時起床;白日不午睡。這些都是為了強化床作為睡眠的一個正向刺激,削弱床與任何影響入睡之活動的關聯性,以幫助失眠者建立持續的睡眠規律性,讓他們每晚都能迅速入睡並維持睡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