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丸泛濫的社會──對抗藥物濫用我們選錯了戰場
A Pill Popping Society -We are fighting the wrong war on drugs
原文網址為:
這是Allen J. Frances, M.D 2013年七月17日發表於「Saving Normal」部落格的新文章,此議題牽連的正是台灣當前潛在大患, 特全文譯出以供參考。
在赫胥黎(Aldous Huxley)的小說「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中,民眾發現利用化學作用可提供慰藉,每日常規服用藥丸讓人更能忍受生命存在。不幸的是人生常常遵循藝術的預言,美國可能很快就要體會到赫胥黎的異想世界了。
美國人口中已經有20%常規服用一種精神科藥物,其中很多人每天要服用一大把各類精神科藥物。所有各類人口統計學分類的人群都如此,從剛會走路的幼兒以至於護理之家的老人。雖然女性遠更普遍,男性也不少。在服用藥丸,美國領先全世界,但其他已開發國家也正在迎頭趕上。
過度用藥最明顯的傷害是有人因服用過多藥物而死亡。服用過量處方藥而死的人數已經超過因街頭毒品而死的人數,這讓我們處於一個自相矛盾的立場。
但代價不止這樣。針對個體差異的不當醫療化,已掩蓋了更能直接解決的社會問題。大量資金被浪費在昂貴的「注意力缺失過動疾患(ADHD) 」藥物,這些資源原應用於提供學校小班教學及更多的體育教育。退伍老兵如果能得到更多的就業培訓、就業安置、和其他過渡服務,將更少人發展出「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同樣的,如果失業者能有更好的工作機會,他們將較少發展為精神疾患而失能。
以下統計資訊是艾德麗安 · 愛琳所提供(網址 adrienneerin77@gmail.com),它揭開一個駭人的故事。關於如何避免非法散佈處方藥,她也提供很好的忠告。
「超過 5200 萬美國人在其一生中曾基於非醫療目的而使用處方藥物,而620 萬美國人在過去一個月曾如此。在1998到2008的十年間,因濫用處方止痛藥而住院的人數增加了四倍。」
「在美國過度處方藥物極為浮濫:美國人只占世界人口的 5%,但耗用了全世界處方藥物的四分之三。根據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針對處方止痛藥,每有一位個案因服用過量止痛藥物而死亡,即有10人因濫用止痛藥而住院、32人因誤用或濫用止痛藥而來急診求助、130人正濫用或依賴止痛藥物、及825 人正因非醫療目的而服用處方止痛藥物。」
「濫用者從何處取得這些藥物?根據物質濫用及精神健康服務管理局(the 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研究,大多數藥物是從朋友或親人處免費取得。德克薩斯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青少年不當使用處方藥物的最常見原因,只是因為它們很容易取得,就在他們父母的藥櫃裡。」
「應教導你的青少年子女不當使用處方藥物的危險,不要相信『處方興奮劑可以讓不屬ADHD的兒童學業成績更好』的說法。」
「別讓幼童看見或拿到藥物。學習如何辨識處方藥物成癮的徵兆,包括假裝或誇大受傷以取得處方藥、使用超過處方設定的藥量、使用或偷取別人的藥、及頻繁換到不同的醫生處取藥(doctor shopping)。」
「非法散佈處方藥物已是大問題,影響30%的大學生和10%的高中生。為了防止他人不當使用你的處方藥物,請務必正確處置你未使用或已過期的藥品。尋找社區藥物收回地點,或詢問你當地的藥局是否提供這種服務。」
「如果你的社區沒有藥物回收地點,請把這類藥物裝到一個密封的塑膠袋內,並填滿讓人退避的東西,如用過的貓砂或咖啡渣,再將其丟棄。當你丟棄空藥罐時,一定要撕掉你的名字和處方數量,以防止有心人不當利用它。當然,永遠不要與人共享、出售、或贈送你的藥物給朋友,即使他們看來有著同樣的病或症狀。」
艾德麗安,謝謝你。我希望人們聽從你明智的忠告。漫不經心的醫生、需索無度的病人、以及貪婪的藥廠,都應對藥物誤用負責。解決之道很明確。醫生需要接受再教育,病人需要被警告,藥物的散佈需要被監督、而最重要的是無孔不入的藥廠行銷需要被嚴格監控。
不嚴謹的處方精神科藥物對服藥的個人和整個社會都有害。四十年之久我們對抗毒品壟斷聯盟主導的非法毒品,這戰爭已被證明完全失敗。如果我們針對同樣危險的合法處方藥物濫用,只要我們肯投入十分之一的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呵!這描述的不正是現在台灣的狀況嗎?台灣止痛藥濫用反而沒那麼嚴重,而全國大張旗鼓的反毒運動,反的是安非他命與海洛因,但是更多見的是FM-2、stilnox、retalin等的誤用與濫用。健保研究所有開立的處方藥物很大一部分沒有被病患吃進肚子,而是進了垃圾桶,或者「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贈送親友之用」。健保藥費居高不下,各方交相批評。而醫院及各類診所開立的安眠藥物量極驚人。以FM-2及stilnox為例,為了抑制其浮濫,健保局使出「關懷名單」的法寶,希望由醫師來堵住這缺口,但現在病患權益高張,誰惹的起?忙碌的門診遂不時傳出患者大吵大鬧「以前可以,別家可以,為什麼你這兒就不行?」。其實這類藥物根本應列入管制的自費藥,沒必要耗用健保資源來「治療」人生正常的失眠現象。同理,許多人生經驗、生理現象一律都「藥物治療」,實在不是好趨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