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2日 星期四

精神醫學入門講座(一) 腦、心靈、精神疾病










我在玉里醫院,為讓新進醫療同仁迅速得到精神醫學的必要知識,開辦了八次精神醫學入門講座。內容如後:

(一)腦、心靈、精神疾病
(二)精神疾病的症狀學簡介
(三)精神疾病之診斷原則與分類
(四)會談技術與心理治療
(五)精神分裂病及其他精神病簡介
(六)情感性疾患簡介
(七)精神官能症與人格疾患簡介
(八)成癮的神經學機制及成癮物質簡介

各類精神科藥物介紹則散見於各疾患簡介。

由於新進人員持續進用,無法逐一上課,故將其文字內容增補後置於部落格內,希望能協助新加入精神醫療志業的朋友,快速但全面地初步了解精神醫療。
文章如有謬誤處,請不吝指正。

聲明:附圖是為了強化學習印象,圖片多來自網路資源。本部落格不屬於營利性質,故若所附圖片有侵犯版權之疑慮,請惠予告知,當即移除。





精神醫學入門講座()

腦、心靈、精神疾病

    各種「精神」現象包括情緒、行為、認知、生理驅力等,皆是人類心靈的組件,這些喜怒哀樂等精神現象,皆為腦功能運作的產物。
    「心靈(mind)」是所有腦功能的整體呈現。

精神醫學的核心:腦心理論

    腦是心靈的物質基礎,正如水是水波的物質基礎。此即「腦心理論」。
    心靈是腦功能的巨觀表現,描繪與研究方式與腦科學大不相同。

身心一元論

    傳統看法將身體與心靈二分,並不正確。
    身體狀況會影響腦功能,從而影響情緒、認知、行為等精神現象。
    心靈外在表現的各種精神現象,也會透過交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影響身體狀況。
    心靈與身體就像同一硬幣的兩面,無法獨立存在。
    獨立存在的心靈或靈魂,應只是人類主觀期盼的一種精神現象

當前精神醫學主流:腦-心理論

    精神現象(心靈)為腦部生理功能之外顯,故精神異常實為腦功能障礙的表現。
    精神現象的內容反映了外在的客觀現實,精神異常則為客觀現實被扭曲。(如:幻覺、夢境、妄想---)
    精神醫療即運用各種治療方式改變腦功能,以矯正異常的精神現象

精神醫學學習要素

    腦科學
    精神病理學:症狀學
    心理學
    診斷學及會談技術
    精神藥理學


精神疾病不是病?

• 「精神疾病」一詞常造成一種印象:「精神」疾病及「身體」疾病為對立
•   這是心身二元論(肉身與精神互相獨立存在)的歷史痕跡
•   其實精神疾病中有更多「身體」成分,而身體疾病也有不少「精神」成分


精神疾病的診斷原則

    精神醫學不似內外科,缺乏血液檢驗值或病理切片等客觀異常證據。故精神醫學的診斷原則為:觀察到病人的言行異常(精神活動障礙),並判斷為腦功能障礙所造成。
    但在DSM準則中使用的診斷概念,如:「古怪」、「奇特」、「痛苦」、「不適當」、「不理性」等,都屬於主觀判斷,必受醫療人員的價值觀影響。
    精神疾病的觀念,不只腦器質生理因素,心理社會因素也居重要地位。故與身體疾病不同,精神疾病很難形成放諸四海萬世如一的判斷準則,必受歷史與社會因素的影響。



精神疾病的診斷方法:依據精神症狀診斷


    將臨床所見各樣古怪的行為、想法、情感等異常精神現象,歸類為各種精神症狀,並據以分類與診斷精神疾病。
    面臨實際個案時,各樣臨床表現符合何種症狀學定義,仍不免經由主觀的解釋與判斷。




認識我們的腦


    腦像心臟、肺臟、眼睛,是身體器官之一,是最重要的核心。腦占體重2%,但消耗每日攝取熱量的20%,是功能最複雜多變的器官。
    腦由無數神經細胞組成。腦細胞包括神經元(neurons)及神經膠細胞(glia cells)
    神經元構造:軸突、突、細胞體、突觸。各神經元經由突觸間的神經傳導物質作用而連繫作用,彼此間經由軸突樹突與突觸形成神經網絡,藉由電及化學反應傳遞訊息。
    神經細胞之間互相聯繫形成神經網絡,稱作「神經路徑」。不同神經迴路功能不同。
    神經元之間信息傳遞與神經路徑的模式改變即造成學習、思考、情緒反應、動機等高級腦功能。
    人的一生從受孕直到死亡,腦持續成長變化。




腦的演化

    單細胞生物:太小而無需訊息系統
    多細胞生物:功能分化需相互協調,演化出神經系統
    爬蟲類:發展出掌管呼吸心跳血壓及知覺運動功能的小腦脊椎神經與延腦
    哺乳類:發展出掌管情緒記憶等功能的邊緣系統。
    人類:發展出發達的皮質,能思考,創造全新文明,反省存在意義。

影響腦功能之要素

    解剖位置:額葉,頂葉,枕葉------
    神經路徑:報酬成癮路徑,視覺路徑------
    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血清素------



大腦各區執行的精神功能

         葉:基礎動作功能、行為策劃/執行功能、注意力、判斷力
         頂葉:基礎感覺功能、訊息統整、空間知覺
         顳葉:聽覺整合功能、情緒、記憶、語言
         枕葉:視覺整合功能
         邊緣系統:情緒、動機、學習、記憶
         胼胝體:整合左右兩半球之訊息
         視丘:感覺訊息之分類與修飾處理
         下視丘:自律神經系統之管制中樞
         腦下垂體:調控內分泌系統
         延腦:掌管呼吸攝食心跳等生命功能
         小腦脊椎神經:知覺與運動



不同部位的腦功能障礙造成各類精神症狀

    小腦脊椎神經異常:知覺與運動障礙
    延腦異常:死亡
    邊緣系統:記憶、學習與情緒異常(失憶症、憂鬱症、躁鬱症---)
    皮質:思考與行為障礙(精神病)

各類腦神經路徑作用不同

實例一:精神分裂病的多巴胺假說:

精神分裂病患者腦內多巴胺過多,使中腦邊緣系統路徑(Mesolimbic pathway)活性過強,造成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使中腦皮質路徑(Mesocortical pathway)活性不足,造成認知損害等負性症狀。

Haloperidol 等多巴胺拮抗劑減少中腦邊緣系統路徑活性,能減少幻覺妄想等正性症狀;但使中腦皮質路徑活性更不足,造成負性症狀惡化;並使原先功能正常的黑體紋狀體路徑(Nigrostriatal pathway)活性降低,而造成錐體外症候群(EPS)之副作用。




實例二:快樂中樞(成癮路徑)
中腦的腹側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有一群多巴胺神經細胞,投射到前腦依核(nucleus accumbens)的神經區域,屬於「中腦邊緣多巴胺(mesolimbic dopamine)路徑」之一部分,其活性增強時,個體就感受愉悅。成癮性藥物直接間接活化此路徑,增加其神經末梢多巴胺釋放量,造成愉悅感受,使人上癮。



目前作用於腦部的藥物,幾乎皆為促進上述神經傳導物質的同效劑,或抑制其作用的拮抗劑。可惜藥物經由血流進入腦部時,不能選擇性作用於所欲腦部位或所欲的腦神經路徑,不可避免必會影響不相干的腦部位或腦神經路徑,而造成各類副作用。臨床選擇藥物常即在找出療效最大而副作用最小的藥物。

神經元間連繫最終仍需經由電生理作用。電氣痙攣治療(ECT)即外加電流使腦全面活化而得療效。發展中的穿顱磁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及深層腦刺激術 (Deep brain stimulation, DBS)更可選擇性使電磁力作用於所欲腦部位。






探索大腦功能的工具
    腦電儀(EEG)
    電腦斷層掃描(CT)
    正子斷層掃描(PET)
    核磁共振(MRI)
    穿顱磁刺激術(TMS)
    深層腦刺激術(DBS)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