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100-12-14新聞:加拿大環保部長肯特12日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成為第一個正式宣告退出的國家。加國將不會繳交因無法達成議定書的減排目標,排放量反而激增的罰款136億美元(約台幣4110億元)。
到南非德班參加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的肯特,返國後隔天便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並不包括美國和中國大陸這兩個排碳大國,因此根本行不通。京都議定書非但不是對抗氣候變遷的解決之道,反而是障礙。」
根據京都議定書的排放目標,加拿大必須在2012年把排放量減至1990年標準之下6%,但實際上加拿大目前的排放量比1990年高出35%。
肯特辯稱,加拿大僅占全球排放量的2%。他並表示,前任的加拿大自由黨政府1997年批准加入京都議定書是「不負責任的」決定,因為削減目標根本不可能達成,每戶平均將負擔1600美元的罰款。如果要達成目標,加拿大必須停開所有汽車,或停止整個農業生產,並停止所有建築的暖氣。
1968年哈丁在《科學》雜誌發表〈公地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理論,說明有限的資源若不設限制容許被自由使用,必然會被過度利用。原因即是每一位個體為自身利益都會儘量使用此有限資源,反正資源耗損的代價是轉嫁到所有有能力使用此資源的人們身上。因而人人爭先恐後耗用此資源,直到資源完全耗竭,或其負面影響(如污染)造成全體徹底崩壞為止。
上圖是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趨勢圖。全球暖化的元凶是人類活動排放過多溫室氣體導致,二氧化碳正是最主要的溫室氣體。大氣層二氧化碳升高造成全球暖化,正是公地悲劇的標準實例。
經濟成長必然耗用能源,目前能源絕大多數仍依靠石化燃料供給,每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果實是自身享用,而耗用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則不識相地超越國界擴散全球,即全球暖化的後果是由全世界共同承擔。但各國領袖誰也擔不起經濟倒退的政治後果,即使人人都知道全世界總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須減少,而且迫在眉睫,誰都不肯率先減排。
歐美日本等已開發國家是排碳超級大戶,過去占盡便宜,現在則說這種話:『難道要加拿大停開所有汽車,或停止整個農業生產,並停止所有建築物的暖氣?』這些國家的政治人士深知若要求他們的人民降低生活水準以減碳,等於是政治自殺!請問,自身政治前途重要,還是流離失所的北極熊與熱帶將被淹沒的小島更重要?倒不如把責任推到開發中國家更方便:『嘿,多少年來都沒這些麻煩,要不是你們也跳進來排碳,地球那會變成這樣子!何況你們人也太多了吧,才讓你們排碳量增加這麼快,這樣下去,你們排碳量很快就要超過我們了,你們才應負起更多減碳的責任!』加拿大只是說出所有這些已開發國家領袖的心聲而已。
中國印度巴西俄國等開發中國家怎麼會服氣?你們吃香喝辣這麼多年,一手建立了全球碳產業,現在把工廠扔到我們家,產品供給你們享用(還賒賬呢!),排碳罪名卻扔給我們!減碳減碳,把碳產業給砸了,我們一家老小吃什麼?誰還來供養你們,讓你們繼續享受?
所以《京都議定書》簽約各國,從開始就是各懷鬼胎,為了應付環保人士的抗議及科學界的示警,政客們群聚一堂裝模作樣一番,以儀式換取時間,反正任期再幾年就滿了,總不會在我任期內就全球大洪水了吧!
這神似賽局理論中的囚犯困境:每個人為自己最大利益著想作出的理性選擇,卻造成整體利益受損,反過來影響自身無法得到最佳利益。應付全球升溫危機,合作原應是最佳策略,但短視近利而各懷鬼胎,後果是大家一起下水。
將來會如何?我很悲觀。加拿大是第一個退出的國家,但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美國跟本未曾簽約,如此一來更不可能加入了。排放大戶都不在意了,其他國家刻苦自持又有什麼意思?算了吧!搞砸就搞砸,反正我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還有更倒霉的呢!各國縱然不主動宣布退出,也將消極以對,呵!這種無約束力的國際條約,其效力不如新聞紙哪!名存實亡是其唯一結局。
難道無解?
我以為人類只有另行發展新經濟,減少經濟發展與碳產業之間的關聯性。不論怎麼說,要永續發展,就不能拋棄核能。此外,所有產品都應計算標示碳成本,讓消費者能用行動支持低耗碳產品,並讓碳污染的成本真正反映到其最終商品,因而京都協議書,與其著眼於減碳數字,不如大家協議,全球開徵碳稅,用經濟學手段,導引轉向非碳經濟。否則只有等待資源爭奪引發全球戰爭,而減少人口重創全球經濟,那時全球排碳量必然銳減,各國也都能聲稱「已達到京都協議書的減碳要求」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