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接到一位醫界朋友的電郵,要我看兩部youtube叫「評鑑你好棒」的影片。我邊看邊笑邊搖頭,想著要叫為醫院評鑑受苦的同仁們也來看,消遣兼消氣。第二天卻又接到這朋友的電郵,說這兩部影片大概會動搖國本,已被原作者撤架了,並表示希望演出這片子的實 習 醫師們,不會受到處分。
是受到評鑑主管單位的施壓嗎?當然不是,現在是什麼時代了,誰還敢用陰的來思想管制?那是作者主動撤架的嗎?當然也不可能,年輕人把KUSO的心血與大眾分享,展示才華,怎會主動放棄?他們會自行下架,顯然是醫院給了他們一些關切:「你們這樣讓醫院很難作人,你們是不是再考慮考慮?」於是影片撤除,一切回復原點,好像什麼也不曾發生過一樣。
啊,我不認識這幾位作者,只是個旁觀者,把看到的片子內容講出來,再加些自己的感想,應該沒關係吧!
就從影片內容講起吧。介紹一些片斷:
某甲醫院,督導醫 師要小 醫師好好看病人,病歷不要太吹毛求疵,結果評鑑果然未過;督導醫師一面自嘲『作地區醫院也沒什麼不好,以後麻煩個案通通給我轉到那些Center去』,一面告誡小醫師『聽著,我不管你有沒有看好病人,以後病歷給我好好寫』。
某乙醫院,督導醫 師盛讚小 醫師一份病歷竟能寫上七十多項SOAP,實在優秀;小醫師謙虛是花了十小時才弄好的。『那病人狀況現在呢?』『啊,還沒時間去看病人呢!』『沒關係,病歷寫的好才重要』。果然,乙醫院評鑑高分過關,繼續擔任領袖一方的Center。
某評鑑委員,大肆批評正檢視的病歷草率不完整:『你這叫PE(身體檢查)嗎?連digital(肛檢)都沒作!什麼!誰說肺炎的病人就不必digital?我聽我的老師說過,只有兩種狀況不必作digital,一種是病人沒屁眼,一種是醫師沒手指,你是那一種啊?』片子雖誇張,但生動表現了那種「只要權在手,真理就在我這邊」的指導者心態。片子結尾安排了這評審委員因不明咳嗽住入此醫院,小醫師聞訊,馬上戴上手套,敲門入病房,一臉獰笑『嘿嘿,委員您好,我來給你作digital檢查了』。觀片至此不由為之狂笑。
評鑑標準中要求病歷應翔實記載,不應內容重覆。故片中某公司登門推銷最新病歷書寫協助軟體,能自動以同義字置換、主動被動句交換等方式,讓每次病歷呈現不同面貌,滿足評鑑要求-----
------------(其它精彩片斷很多,只好略去)
台灣為了追求醫療品質,建立了各級醫院定期評鑑制度。但什麼是醫療品質?怎樣才能量度醫療品質?就訂下各項指標。怎麼知道有沒有達成指標呢?那就將指標量化。怎麼呈現量化的指標分數呢?那就制訂一大堆表格表單吧。於是臨床任務有沒有作到,作的好不好,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Paper work作的漂亮與否,這才是決勝點。
試以下面這個實例說明:
評鑑指標內容:應向病人及/或家屬適當說明病情、治療方式、特殊治療及處置,說明內容應有紀錄。(多麼好的目標,誰能說不應該。)
表現等級C:
細項1.醫師應個別向病人進行重要說明,且有明確訂定負責說明者及其紀錄方式。(有無說明其實不重要,有「證 明 醫師已對病患家屬說明的表單」更重要)
細項2.說明時應充分顧及病人立場,使用病人能聽懂的語言,且充分說明使病人得以理解。(能否作到病人完全理解其實不重要,有「證明已如此作的表單」更重要)
細項3.說明之內容應包括下列各項:
(1)病人身心健康狀況、症狀。
(2)治療計畫的概要、代替性治療法。
(3)預測效果及危險性。
(註:試模擬一下,完整作到此要求,臨床上需多少人力時間,再加上「證明已如此作的表單」,更別說除了上帝,誰能預測效果及危險性了)
細項4.關於醫療提供者說明的內容,病人同意的紀錄等明確。(即有無如此完整說明其實不重要,一定要病人或家屬在「證 明 醫師已完整說明的表單」「各類同意書」上簽名)
細項5.確立需要代理人(如:病人無能力表明意見者或未成年者)時之說明及同意的手續步驟。(即準備為代理人特用的表單)
細項6.向病人進行重要說明時,有明確步驟訂定由誰說明、由誰會同、如何記錄。(即表單上說明者、會同者、記錄者別忘了簽名,並供之後追究責任之用)
表現等級B: 符合C項,且主治醫師能確實依規範步驟執行,紀錄詳實完整。(怎麼知道有無確實執行?就看紀錄有無詳實完整!這意味著更多表格,作一項打一個勾還是最簡單的方式,實務上大約都是整理病歷時一次勾完)
表現等級A: 符合B項,且定期檢討修訂相關規範及步驟,確實改善(再加一個定期檢討修訂的表格或會議記錄吧!)
這還只是一項指標而已,要知道醫院評鑑的指標已數以百計!因此臨床上最花時間的不再是醫療工作本身,而是為了證明你有作這些工作、證明你作的夠好,因而衍生的各類表格表單記錄。這些表格表單記錄反映的究竟是醫療品質,或只是美化(作假?)的成果,大家都心知肚明。
為什麼本意良好的督導評鑑會演變成不得人心的擾民之舉?
我想根本原因是惡化的醫療大環境。源頭不在健保費率過低,不在醫院經營困難,不在醫療人員短缺(尤其護理人員),不在短視官僚的衛生政策,其實最終原因是惡化的醫病關係,原因是社會大眾已不再信任醫療界。當醫病關係類同於商業化的服務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關係,病患的心態不再是「醫療人員已儘全力治療,我很感謝」,而是「我花了錢為什麼沒治好?醫療過程是不是有問題或不夠好才害我的病沒治好?我病治不好你們要負全責!」。醫療人員只有先求自保,凡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大病小病只要有點麻煩可能就往醫學中心送,形成滿街醫學中心,醫療費用直線上升的狀況。而臨床這麼多文書工作是為了提高醫療品質嗎?才不是呢,說穿了,除了用來應付評鑑,實質最大功能怕還是未雨綢繆為了應付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吧!
「不信任醫療界」使得有形無形的醫療成本大增,從事醫療不再是讓人尊敬的行業,而成了易蹈法網的高危險職業,內外婦兒科招不到住院醫師將來面臨人力斷層危機,醫師醫療賠償的保險費節節上升都反映了此點。於是多少人選擇退出此行業,人力不足更惡化了醫療品質。台灣不論大小醫院都在鬧護士荒,老護士離職,護理科系畢業生不願走臨床,是怕照顧病患辛苦嗎?是嫌薪水少嗎?恐怕更多原因是為了那堆積如山的文書工作、那失去尊嚴的感受吧!
有無解套之道?我很悲觀。當衛生當局與健保局一心只想保護自己免於麻煩,爭相以理想化不食人間煙火的高標準要求醫療單位,醫院轉而要求臨床醫療人員凡事符合這些要求,不勝負荷的臨床醫療人員一些人以腳投票離開,留下的則更苦不堪言,惡性循環,止於何時?
品質有理,評鑑萬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