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我的精神醫學書籍翻譯經歷(4)

        民國97年起,合記陸續交給我一些新上巿的英文精神科書籍,委託我評估有無翻譯的價值。好幾本的內容都不錯,但是曲高和寡,適用讀者群很局限,英文原書都沒賣出去幾本,縱使翻譯成中文,也不可能增加太多銷售量。但後來有一本臨床精神醫學住院醫師手冊(Resident’s Guide to Clinical Psychiatry),讓我為之驚豔。由於DSM-IV手冊只能幫助臨床診斷,針對各疾患的綜說及治療,一直沒有可用的中文口袋書,這本書恰能補足此缺憾。我回復合記,此書值得出中文譯本。合記的回應是:那麼就拜託 孔 醫師你來翻譯好嗎?我當時心動答應了下來,遂又重執譯筆(其實是重新坐在電腦前)。此書以條列表格居多,文字簡明,翻譯工作還算輕鬆,半年不到即完工。99年合記出版,書名「臨床精神科隨身手冊」。實 習 醫師、住院醫師使用的不少,許多心理、護理、社工的精神科工作者也將其用作臨床隨時查閱的口袋書,銷路還不錯。





民國98年合記請我評估一本「Approach to the Psychiatric PatientCase-Based Essays」有無翻譯出版價值。這書是由  John W. Baarnhill, M.D.主編,2009年出版。初讀此書,我就被它深深吸引。它的編排方式是先提出一個臨床個案,其後再由十幾位學者就各個面向深入討論,內容涵蓋了鑑別診斷、藥物及心理治療、心理社會因素等。有些個案的臨床表現就像小說般引人入勝,其後全方位的深刻討論也能發人省思。初看之時,我以為這書曲高必然和寡,勉強出中譯本,若銷路太差成為站壁書,對不起合記也對不起辛苦的譯者;原想就算了,但再三沈吟,始終覺得這書內容極好,不能讓更多精神科從業人員看到,實在可惜;但厚厚一巨冊,我要真接了下來,恐怕太累撐不住。正徬徨之時,幾位玉里醫院的年輕醫師,問我翻譯教科書的經驗及甘苦,似有投身譯書行列之意。我就試著邀請他們一同翻譯此書,好幾位同意共襄盛舉,我遂下定決心,與合記簽約,約定在一年內將這四百頁的厚書譯成交稿。98年整整一年,我投入了所有的空閒時間,自己翻譯了一章,其餘九章則由莊宗運、希雅特、劉彥平、段永章、陳興剛幾位醫師進行初譯,再由我依據原文統一文筆重譯。一年時間轉眼即過,那真是忙碌與充實的一年,趕在合約約定期限之前完稿。之後一年即進行瑣碎繁雜的一校二校,終於合記已將其編印完成,即將上市。在我多年翻譯工作中,此書投下心力最多,是否即是我的壓卷之作?






目前我是累了,想休息一陣子,將來是否有其他好書打動我,就再說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