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住院的精神病患自殺了。曾有過十幾次自殺嚐試,這次他竟成功了。
這個案多年一再以「給我--------,不然我就不要活了」來操縱周圍的人,這次竟真的走上了不歸路。
好幾天了,當時參與急救的護士們仍整日神色凝重;問她們為何如此放不下?『每次都會想到那個案臨死的樣子,心裡就毛毛的』護理長提議一起去吃豬腳麵線,我笑著答應了。
年輕護士,畢業後就走精神科,幾乎沒經歷過內外科急診的生死場面,急救的場景確實足夠構成「創傷後壓力疾患」的創傷事件吧。
我這樣開導她們:
我們不能替別人生活,不能替別人作選擇,也不要被別人的生活選擇影響。任何人選擇自殺,都不是別人的責任;作為專業人員,針對自殺意念我們要儘力勸導並防範,但我們不可能永遠盯在一旁;我們遺憾個案的自殺,但不必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
目睹死亡必然會造成內心衝擊,但要趕快走出來,學習坦然面對死亡。醫學這行業對抗疾病與死亡,我們如果不能心平氣和面對他人的死亡,如何能作好醫療工作?走不出來的人很快就會心力耗竭(Burn out),無法繼續從事醫療。
大多數人多經歷幾次,就能去敏感化(desensitize)而習慣了,少數人一直走不出來,可能只好改行。如果一直走不出來,或許要檢討是否自己有非理性思惟從中作祟。例如:過度追求完美的傾向而將患者死亡視為自身的重大挫折?過去經驗造成對死亡有非理性恐懼?對死亡的個案有著反移情作用 (countertransference)?
『如果我那時候-------,或許他就不會尋死了。』是另一常見的非理性思惟,如果一直被其困擾,或許要檢討是否自己傾向於不能理性面對他人的要求及作出必要的拒絕;我舉了老人小孩騎馬入城門的故事為例:凡事在乎他人想法,終將進退失據,一事無成。作出自己的選擇,必要時要坦然拒絕他人;他人想法,何必太在意。
職業生活不該是生活的全部,有家庭生活及休閒生活的調濟,身心才能平衡,才能長久從事醫療這耗損心力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