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9日 星期三

從「多重人格」到「解離身份疾患」,反映了精神動力論的失勢?



    前段時間藝人蕭淑慎自稱「有憂鬱症、躁鬱症、恐慌症、被害妄想症,最後成為精神分裂,有550種人格」,引來一陣議論,反映了一般民眾對多重人格的認識仍很偏頗。多重人格自DSM-IV已更名為解離身份疾患,下面「解離身份疾患答客問」的原文出自
今予節錄譯出供參考,楷書則為我的感想。

    解離身份疾患(DID)的患者經驗到至少兩個明確的身份或人格狀態,稱為「交替者(alters) 」,每個交替人格的世界觀及與世界的關聯方式都相當一致。一些DID個案的各人格狀態在情緒、脈搏、血壓、及大腦血流等的反應都明顯不同。此病以前稱為「多重人格疾患(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MPD)」,俗稱人格分裂疾患(split personality disorder)DID 的發生率約為精神科住院患者的3%,女性九倍多於男性。此女性優勢可能因為此病在男性難於辨識。此外,臨床工作者對此病意見分歧,若DID確存在,也困難估計其發生率。

    一些專業人士持續認為DID不存在。這種懷疑論者本質上質疑為何更多兒時受虐待的人並未發展成此疾患,有些 DID 患者病史沒有嚴重創傷。針對此不一致,相信者則解釋,人類的大腦和心靈本質上極度複雜和未知,很多被預期會發生DID的人因其恢復能力而得倖免。(我的感覺:這段話是空話,複雜?未知?恢復能力?等於沒說) DID 診斷的另一個重點則涉及必須依靠患者的創傷性記憶。(按:創傷性記憶的真實性已被廣泛質疑)由於DID在北美比世界其它地區顯著更常被評估,導致一些專業人員相信DID只是北美文化專屬的神話,而非真正疾病。又兒童的DID症狀看起來與成人非常不同。研究使用多個資訊來源證實DID診斷可信,而針對極少以至沒有接觸到媒體有關此病資訊的DID患者之研究,也增加此病存在的可靠性。(按:換言之,絕大多數患者都受到媒體資訊的影響)

    早在1906即有DID的案例研究,在美國從1950 年代以來就有多部關於 DID 的電影廣為人知。1953的電影「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描述 Chris Sizemore這女病患的真實故事。她被認為因為童年目睹幾個可怕的意外事故而反應發展成 DID。此片描述三個人格在一年之內最後被成功融合統整為一。更準確地說,此片所描述的人曾必須面對自己 22 個人格,要45 年之久才能以某種有功能的方式並存。關於 DID的電視連續劇是「Sybil」。Sybil Dorsett這角色描繪了Shirley Ardell Mason的人生故事,她經歷母親施予的嚴重身體、情緒、及性虐待。她被認為發展出 16 個截然不同的人格。Sybil的故事真實性爭論很大,有人聲稱此病或許存在,但Sybil 的故事則是個騙局。

DID的原因和危險因素是什麼?
    雖然沒有已證明的DID特定病因,關於此病的發展過程最普遍的心理理論認為它是童年創傷的一種反應。具體來說,它被認為是某些人為了排除童年被嚴重傷害的記憶之反應方式,換句話說,即解離(dissociate)(按:這是精神動力論聖殿中最神聖最關鍵的一環)當解離反應極端化,可能造成DID。正如其它精神疾患,家庭成員有 DID 可能是一個危險因素,這顯示發展成此病有潛在易感性,但不能字面上解釋成有遺傳性。

DID的症狀和病徵是什麼?
    DID的症狀和病徵包括:記憶失誤(解離作用),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如生日、結婚紀念日、或孩子出生;經驗到時間斷裂(blackouts in time),發現自己身在某地,卻不記得如何到了此處;經常被指責撒謊但不相信自己在撒謊(例如,被告知自己作了某事,但不記得,這與任何藥物或醫學狀況的影響無關);在其所有物中發現一些物件,但不記得如何得到;遇到不熟悉的人,但此人似乎熟識自己,並有時把自己當成另一人;被他人呼叫自己,但此名字與己名或綽號完全不同;發現有些清楚手稿,但字跡完全陌生;聽到腦內的人說話聲音但不是自己的(按:幻聽?) ;不認識鏡中的自己;覺得不真實(失去現實感 derealization);感受到自己像在旁觀自己過日子,而非活出自己的生命;覺得自己不止是一個人。(按:多麼有詩意又美麗的症狀表現!唉!有時美的不像是真的!)

DSM4DID診斷準則
A.一個人具有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身份或人格狀態(各有其相對延續的模式以表現對環境與自體(self)之間的知覺、關係、及想法)。
B.這些人格或人格狀態中至少有兩種以上,一再地完全控制此人的行為。
C.不能記起重要個人資料,失憶範圍太廣泛而無法以普通遺忘來解釋。
D.此障礙並非由於某種物質使用(例如︰酒精中毒時的黑矇狀態(blackouts)或混亂行為)或一種一般性醫學狀況(例如:複雜性部份癲癇)的直接生理效應所造成。注意︰在兒童,此症狀必須無法歸因於想像玩伴或其他幻想遊戲。

附上DSM5 DID診斷準則
A. 個人身分的分裂(Disruption),特點是由兩個或更多分明的人格狀態,某些文化中可能被描述為附身(possession)的經驗。分裂的身份涉及的自我感知及媒介感知的明顯不連續,伴隨相關的情感、行為、意識、記憶、知覺、認知、及/或感官-運動功能運作等的改變。這些症狀和病徵可以被他人觀察到或由個案自己報告。
B. 在回想日常事件、重要的個人資訊、及/或創傷性事件時一再出現記憶中斷,並不符合普通的遺忘。
C. 此症狀導致臨床上重大痛苦,或損害社會、職業、或其它重要領域的功能。
D.此障礙不是廣泛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實踐的正常部分。注意:在兒童,症狀不能用想像玩伴或其它幻想遊戲更佳解釋。
E. 症狀不能歸因於物質使用的生理效應(如酒精中毒時的黑矇現象或混亂行為)或另一種醫學狀況(如複雜部分癲癇)

(按:DSM5準則加上「某些文化中可能被描述為附身的經驗」、「此障礙不是廣泛接受的文化或宗教實踐的正常部分」的敘述,廣納入各文化中類似神秘經驗的臨床個案。其最大作用應是稀釋了「童年被虐待而極度解離」的病因臆想吧!)

如何診斷DID
    沒有特定的終極測試(像血液測試)能準確評估DID患者。因此,專業人員會談收集資訊,探索有無先前描述的症狀與病徵。專業人員通常收集個案童年的事實,並探索是否其症狀能用其它精神疾患(解離症或其它)更佳說明。其他類型的解離疾患包括失去自我感疾患(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感覺由自己或周圍環境脫離)、解離失憶症(dissociative amnesia,伴隨創傷經驗的記憶問題)、解離漫遊症(dissociative fugue,放棄熟悉的環境和過去的記憶)、其它未註明之解離疾患(解離發作,但不符合前述各特定解離疾患)。作為評估的一部分,通常也要詢問其他醫學狀況,以確信此人最近曾作全身檢查,以排除任何可能貌似 DID 症狀的身體狀況。
    「解離」這DID的主要症狀,眾所周知發生於許多其他精神疾病。例如,DID的個案可能為了紓解強烈創傷記憶而自殘,這也常在邊緣型人格疾患發現。此外,由解離引起的感受和行為似乎不能據以更分辨 DID 與其他狀況。身體化疾患(現名「身體症狀疾患」)、心因性失憶症、心因性漫遊症、轉化疾患、和精神分裂症只是幾個這類疾病。已發現性強暴和其他成人創傷受害者很容易發展出解離症狀。關於DID是否確實存在的爭論,以及它與許多狀況的症狀重疊,有時會導致誤診。
    一些其他精神疾患的症狀可能會被誤認為解離。伴隨雙極疾患或自戀型人格疾患個案被輕微怠慢觸發的情緒大幅變化,只是其中兩個例子。物質濫用或依賴患者會出現黑朦(Blackouts),個案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周圍環境,這是另一貌似解離的實例。
    DID常與其他情緒狀況共同發生,包括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邊緣型人格疾患(BPD)、許多其他人格疾患,及轉化疾患。尋求注意的人有時會假裝DID,如Munchausen氏症候群。涉及刑事司法和公民或家事法庭(例如司法醫學)的個案,有些確有病而被適當診斷,也有實屬欺騙。戀童癖和其他性犯罪者以及反社會人格者,可能因有了DID診斷在法律上能獲益,這讓診斷更困難。雖然其中一些人可能為了法律利益而假裝此診斷,另一些人則真正有顯著的解離症狀,以及全面爆發的 DID。針對被診斷DID患者內在動機之個案研究,顯示使用結構化的會談工具可能是判定此人是否真的罹患DID的最佳方法。

(按:所以不信有此診斷的醫師會說:我執業幾十年,從未見過讓我信服足以作此診斷的個案。而篤信創傷後極度解離作用的醫師則大聲疾呼:DID不是過度診斷,而是診斷不足。果真是各說各話,爭議甚大。但是,一個信度效度都如此差的診斷,DSM是否該將其移到「待進一步研究之狀況」去?)

DID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心理治療一般被認為是治療DID的主要部分。治療師通常試著幫助個案改善與他人的關係,並體驗他們在接觸或公開表達過去時的不舒適感受。步調要謹慎,防止 DID 患者被焦慮擊垮,冒著他們重複被過去的創傷引發強烈情緒的危險。治療者也常指導個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的各個人格能共存,一起工作,並發展危機預防技術並因應解離時的記憶缺失。「讓此人的多重人格能更和平共存」的目標,非常不同於「讓所有這些人格統整合為單一身分狀態」。若統整是心理治療的唯一目標,已發現這常讓DID個案感受到治療者好像是為了擺脫或「殺掉」他們的一部份。(按:所以必須讓這些人格繼續存在,不被消滅。難道是因為他們不屬病態,是人類生存適應的一種健康模式?)

    催眠有時被用來增加DID患者關於其症狀/身份狀態的資訊,從而增加他們在人格狀態改變時對這些狀態的控制。這可藉由強化其各個人格狀態的相互溝通而達到。在這個時代,保險公司調控大多數美國人的健康照顧,多只給付有時間限制多個時段的心理治療,而非深度長期心理照顧,也提供DID患者另一種有效治療選項。(按:花錢單位也受不了治療者與個案相濡以沫的經年累月療程了。我很好奇,如果一切自費,即身為DID患者要自己打理心理治療費用,不知對盛行率會如何影響?)

    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and reprocessing,EMDR),這治療方法利用病人自己的資源統整其創傷記憶,現在越來越多用於治療DID患者。已發現能增強資訊處理和療癒。
(按: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的簡介請參看
我的感想是:毫無醫學背景的文學士,靈機一動發展的另類療法,也能吸引這麼多追隨者,真是奇觀。如果有成效,也是因為暗示作用,豈不更坐實原先的障礙即暗示作用的產物?)

    藥物常用於解決很多其他DID個案易於發生的精神健康狀況,像憂鬱症、嚴重焦慮、憤怒、和衝動控制問題。但是,用藥物治療DID患者要特別謹慎,因為他們可能會將經驗到的藥效,不論好壞,視為對自己的控制,而又一次被創傷。由於DID常伴隨嚴重的憂鬱發作,當合併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未足夠緩解症狀時,電痙攣治療(ECT)是可行的治療。(按:作法即針對症狀用藥,與何種診斷其實毫不相干,而藥物有效卻覺得被控制,這樣的患者要如何伺候?或許他們「潛意識中享受這生病狀態?」)

DID的預後?
    研究指出DID患者如果得以完整治療其多種症狀,有很好機會過一個調適良好的生活。但專業者如何診斷和治療這種病差異大,使得難以量化治療成果,而很難量化其預後。

DID的合併症有哪些?
    若未受到適當治療,DID患者的預後即不樂觀。曾被性虐待的個案,包括那些發展出DID的人,很容易濫用酒精或其他物質作為應對其創傷的不良方式。DID患者也有多次企圖自殺的風險。暴力也與解離高度關聯。如同其它嚴重的慢性精神疾病,DID常不能得到並維持職業、與他人關係不良、而整體生產力差及生活品質不良。 (請注意:這些都與受虐病史相關,未必與DID相關)

如何預防DID
    由於多數DID個案的起因仍與暴露於創傷事件相關,此病的預防主要為減少受創傷,以及協助創傷倖存者以健康的方式走過創傷。

什麼是DID的推薦治療方案?
    雖然DID不存在「治癒」,如果病人持續投入,長期治療仍非常成功。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談話治療或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催眠治療、及藝術或運動療法的輔助療法。因為通常DID的症狀與其他疾患共同發生,如焦慮及憂鬱、解離疾患,而可能使用相同藥物治療。DID患者可以受益於抗憂鬱劑及抗焦慮劑。

(按:從「多重人格」診斷在DSM的演變,可看到精神動力學派的影響正逐漸式微中。另一實例即「轉化疾患」,原DSM-IV準則B強調轉化作用的一段文字「可判斷心理因素與此症狀或功能缺失相關聯,因為在此症狀或功能缺失初發或惡化之前,有著人際衝突或其他壓力源」在DSM5被完全刪去,名稱也加上了「功能性神經學症狀疾患」的副名,分明是為了將來更名的準備,如此作應是為了徹底洗掉「潛意識衝突轉化成為運動失能」的精神動力臆想。
    DID擁護者最常辯解的是:這是DSM認可的正式診斷。記得「同性戀」也曾是DSM的診斷嗎?這也是DSM要一再更新的原因!DIDDSM還能保留多久?我們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