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精神疾患、神話、或隱喻?
(Multiple Personality—Mental Disorder, Myth, or Metaphor? )
這是Allen J.
Frances, M.D. 2014-1-30 在其部落格「Saving Normal」的文章,原文請見
為何多重人格這潮流來去不休?
多重人格疾患(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MPD),現名「解離身份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Richard Noll針對其充斥愚行的歷史在其部落格作了精闢的描述,結果成了「Psychiatric Times」這網站的燙手山芋。在部落格登出此文不久,「Psychiatric
Times」 即將其移除。這顯然是因為害怕那些被Noll點名並譴責造成 MPD風潮的人可能訴諸某種形式的法律行動。
針對這事件讀者可以參考此部落格原文並自行判斷。http://www.garygreenbergonline.com/w/wp-content/uploads/2013/12/P...
多重人格疾患一直有爭議和傳染性。我們很幸運現在MPD處於其靜止期,但幾乎可以確定不必太久它必會捲土重來。在上個世紀幾個不同時期已多次再發生虛假的流行病發生。觸發因素通常是廣泛模仿正流行的電影或書籍,或一位有魅力的 MPD心靈導師的狂熱說教所導致,或兩者都有。
130年前,當催眠十分流行之時,MPD 是極受歡迎的診斷;60年前當「三面夏娃(The Three Faces Of Eve)」一書及其改編電影風行之時又再出現了一次;40 年前的電影「西比爾(Sybil)」轟動之後,開始出現眾多的模仿者;30年前幾位思想導師開始在全國舉辦週末工作坊,組訓一支其實訓練不良的MPD治療師,這些人突兀地作診斷並治療所有他們的病患,使MPD達到最高峰。
我看到數百名自稱體內居住多個人格的患者,已得出結論此診斷總是(或至少幾乎總是)虛假的,即使它的患者自稱是(但不總是)真誠的。在每一個案例,我發現取代的人格出現之先,總是在熱情而天真的治療師指導下,或模仿朋友,或看一場電影之後,或參加一次多重人格者的聊天會之後,或上述狀況的組合。最常見的狀況是一位易受暗示又容易受騙的治療師,配上一位易受暗示又容易受騙的病人,相互影響而創造出新的人格。沒有任何所謂的個案曾自發的發病,也沒有一位能絲毫令人信服。
為何即使MPD並非一個可驗證或臨床上有用的精神疾患,但它仍一直週期性復出?我最好的猜測是人格改變的標籤給人一種有吸引力又戲劇性的隱喻,一種痛苦的表現手法。在外在權威的影響、壓迫、引導及示範之下,易受暗示的人在 MPD找到方便的方式來描述、解釋、和表達他們的矛盾感受及想法。但此隱喻往往呈現危險,會損害自己的生活,對此病人感覺太過真實,而造成潛隱(regression)、病弱化(invalidism)、及負向的治療反應。許多表現MPD的人其實存在真實並可治療的精神疾患,卻被其掩蓋。
在1990年代最近一次風潮的全盛期,似乎每三到四個病人就有一個有著一長串新產生的替代人格。每個病人的人格數目呈現指數成長,從只有兩個成長到16個。我的經驗中冠軍是一個中年婦女,她必須設法容納162個不同的人格,包括男女兩性、各種年齡層、種類繁多的人格類型,有些從之前的人格轉化而來。
當我擔任DSM IV工作小組主席時,MPD是個難解決的難題。我確信它是一種醫源性被激發的診斷,由不良訓練的治療師不恰當地影響脆弱的病人所造成,這些治療師只由其愚蠢的週末講習班取得了MPD的大錘,就以為它似乎適合每個病人。我自己傾向於從 DSM刪去MPD,讓鬼迷心竅的治療師放聰明些,也保護脆弱的病人。
但我被束手束腳。我們已有嚴格的規定,要在DSM IV進行任何更改,必須有很高的證據標準。這原意是為了防止從事修訂手冊的專家任意改變已繁多的診斷。任何一項擴充DSM系統的建議都需要令人信服的證據。但這是把雙刄劍,同理任何減少DSM系統的建議也需要令人信服的證據。因為我必須按照我自己的規則,要說MPD不是一個有意義的臨床實體,我也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因此我不能擺脫 MPD 於DSM IV之外。不論我多麼肯定,它只是我個人的意見。我們所能作最好的就是降低 MPD 的普及程度,在它的文本說明中列出所有的有力反對論述,以警示要謹慎診斷。
MPD因其自身的失敗和危險而在九十年代中期消失,而非我們在 DSM IV的任何作為。當保險公司停止支付MPD的治療費用及患者開始控告MPD治療師不當醫療之時,其命運已註定。我不懷疑 MPD終將再次興起──它總會回來的。若我們忘記MPD過去的愚行,等於保證我們必會重複這些愚行。Noll醫師,謝謝你提醒我們。
我的感想:所有的人在適當的情境都會說謊,在演化上,絕對的誠實其實並非適應良好的美德。豈不見「亞斯伯格症」的個案們,他們格格不入的白木言行,常都反映了真實,但與情境不宜而惹人笑或惹人嫌。我們的個案也會說謊,最明顯的是人格疾患及物質濫用的個案,但其它個案也會選擇性說謊或隱瞞實情,只要對其有利。(『你還會聽到聲音嗎?』『沒有了!(才怪,說有你又要加藥了!』)
多重人格是精神動力當道時殘留的診斷,解離(dissociation)是其核心病理。但解離作用的神經學基礎一直缺如,心理因素才最主要。從解離性失憶,以至於漫遊症、多重人格,都很難排除患者不誠實或詐病的可能,也缺乏客觀檢驗的方法。「屬於潛意識運作,而未進入意識內」常是一種信仰的表現,無從證偽。
與此類似的是「轉化疾患(conversion disorder) 」,它將難以解釋的身心症狀歸因於潛意識衝突的運作,但因長期追蹤一半以上的個案其實有「真實的」潛在疾病,只是當時無法診斷出來。為了削弱精神動力理論的影響,DSM5才計劃其更名為「功能性神經學症狀疾患(functional neurologic
symptoms disorder」,這一版僅置於副名,下一版完全取消「轉化疾患(conversion
disorder) 」之名,實屬必然。
我臨床執業二十多年,從未作出多重人格的診斷。接觸過幾個其它醫師認為是MPD的個案,我覺得用精神分裂病或做作性人格即可合理解釋。患者或誇大戲劇化表達其症狀(或想法),或者根本是說謊或信口胡說,尤其若此診斷涉及司法案件之時。這些個案都不能讓我信服其為MPD。有些醉心精神動力的醫師,頻頻作此診斷,我也只能說是見仁見智了。但診斷是為了分類,也為了治療參考。請問針對所謂MPD的個案,應用何種療法?能得到何種療效?需用藥嗎?只憑心理治療即能讓所有人格合而為一嗎?
美麗的理論,其真實性仍需要接受檢驗。美麗的診斷也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