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不快樂是病嗎?

2012/11/17中國時報
標題:「拚經濟 耗精神 20年來 憂鬱症多一倍」

內文:
  過去二十年來,國內失業、離婚與自殺率不斷升高,國人罹患精神病的比率隨之倍增。中研院統計分析一九九年至二年國人罹患憂鬱症與焦慮症等「常見精神疾病」,從十一.五%倍增至廿三.八%,與同期全國失業率、離婚率與自殺率呈高度相關,引發國際關注。
  「台灣二十年來經濟起飛,卻犧牲了人民的心理健康。」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鄭泰安表示,大環境的惡化造成失業率增加,太多人失業、放無薪假,員工不知道明天在哪裡、何時會輪到自己,這些壓力藏在心頭,心理健康逐年惡化。

背景說明:這個研究所用的研究問卷使用CHQ 12(中國人健康量表),即詢問受試者以下問題:
覺得頭痛或是頭部有壓迫感?
覺得心悸或心跳加快,擔心可能得了心臟病?
感到胸前不適或壓迫感?
覺得手腳發抖或發麻?
覺得睡不好?
覺得許多事情對您是個負擔?
覺得和家人,親友相處得來?
覺得對自己失去信心?
覺得神經兮兮,緊張不安?
10 感到未來沒有希望?
11 覺得家人或親友會令您擔心?
12 覺得生活毫無希望?
每題皆為四分量表,由受試者勾選:
 一點也不
 和平時差不多
 比平時較覺得
 比平時更覺得
再據以計分統計。

    鄭泰安說,三個答案為「是」就有憂鬱症的可能。共收集9079筆受訪資料。
  鄭泰安直言,二十年來台灣歷經快速經濟轉型,勞力密集產業外移至中國與東南亞,國內就業市場開始萎縮,加上近幾年全球經濟衰退導致就業市場持續低靡。然而政府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卻忽略環境汙染、人民健康這些社會代價。
  研究同時發現,國人罹患憂鬱症比率在二○○五年達到最高峰,與當時世界經濟衰退有密集相關。鄭泰安表示,這個研究可以代表華人心理,企業老闆應該有所重視,政府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要考量心理幸福感的重要性,否則恐怕對社會造成更多隱憂。


這報導真是聳動,其實內行人一看就知,這新聞只是另一個搏版面的聳聽危言罷了。問題何在?

.    這問卷的功能只能篩檢出可能的個案,要確立診斷還需面談。讀者自行檢視此量表內容,將發現任何人用直覺回應很輕易就三項「YES」了,對於較神經質或易抱怨的人,恐怕更是「YES」到底了。若不經面談,將難以確定是否確屬精神疾患中的憂鬱性疾患或焦慮性疾患。輕率認定必將造成偽陽性診斷,而造成離譜的疾病盛行率。

.    未分辨屬人生正常經驗的挫折不快樂與屬病態的憂鬱性疾患或焦慮性疾患。不快樂是病嗎?人生際遇起起落落,而「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芸芸眾生未能參透人生,翻滾紅塵時自然喜樂由人,心隨境變,而有「人生常苦」的感受。君不見:企業巨子政治領袖為景氣低迷憂心,身繫囹圄的前總統及其以洗錢為業的兒子為美國政府查封紐約豪宅而煩惱,能說他們快樂幸福嗎?而顏回身處陋巷不改其樂,古希臘哲人第歐根尼在蝸居前要亞歷山大大帝勿擋到陽光,能說他們不快樂不幸福嗎?台東賣菜阿嬤陳樹菊默默捐款助人,難道她是在成了助人樣板而獲得麥格塞塞獎的國際肯定之後才感受幸福的?需知快樂幸福屬主觀層次的遠多於客觀現實,幸福仍需向內心追尋,率爾將主觀快樂幸福感受與客觀精神疾患作聯結,謬矣!危矣!

.    報導最後將統計結果推論到經濟衰退及政府應為此負責,更不知其所本為何。中華民國一百多年來,此時此刻應是國民最享福的年代了。照此邏輯,六、七十年前台灣大陸均處於長年戰亂,那一代的人飽嘗流離困頓飢餓貧困,人命賤如草芥,他們可能快樂幸福嗎?他們人人都是憂鬱症患者嗎?今日的台灣,沒有戰爭、逃難,沒有專制政權,基本人權、財產權、言論權都獲保障,人人都可以處士橫議。結果呢?人心浮躁,千錯萬錯我沒錯,人生不如意就向外找理由責怪他人。我倒想問,自己若不快樂不幸福是誰的責任?父母、社會、不景氣、馬英九?或是憂鬱症?「知足長樂」的古訓,沒人理會了嗎?幸福快樂需向內心尋,而非外求,沒人體會到嗎?



有人擔心精神病被污名化,我更擔心「憂鬱症」這名詞被不當濫用。
不快樂是病嗎?
不快樂是誰的責任?
請讀者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